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山海经》曾经记载过一种会飞的鱼,叫作“习鱼”,原文是:“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叫声)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瘅。”这种“飞鱼”因为叫声奇异而得名,后来的贵州鳛国、鳛部、鳛水,都因这条被贵州‘鳛’地人们视为图腾灵物的鳛鱼而一脉相承。”
后来这个“鳛”演化成了“习”,就有了习国,而其图腾就是飞鱼。今天贵州还有习水,也有“习鱼”的传说,但是有人考证说习鱼就是鱼鳅。这倒是颇有争议。
但是,‘习国’在春秋后期被夜郎歼灭,从此被夜郎替代。而就在这个时候,泸州古蔺县太平镇的前身落洪口在这两个部落之间开始形成。由于它坐落在赤水河畔,正好与后来的贵州习水的醒民镇一衣带水,一桥相通,接壤而交。
抛开部落的冲突,归于平静后的领土开始休养生息,这个地方却成为了天然的商贾水运之地。
也在后来成为古蔺出川入黔的东大门,享誉川黔的水陆码头。
历史的数千年,我们可能将更多眼光投向了中原腹地,而诸葛亮南征之路,开拓的地域,总觉得属于蛮荒。但是不管它是野蛮生长也好,还是自给自足,在进入明朝的时候,这里成为商家聚集之地,因为那个时候重庆与自贡一带的船夫将盐巴、布匹等经长江运到赤水河边的落洪口,由此转运上销四川二郎、贵州三合、茅台一带。
又把古蔺等地的中药材、优秀木料又经落洪口码头远销重庆以外更远的地方。
商业之道如同水,需要来回运转,于是商人们自然而然地在落洪口兴场建市,安居立业。这个地方慢慢变得更加有生气,也使得汉文化开始慢慢同化。
汉人的讲究和迷信,觉得落洪二字谐音是落魂,不太吉利。恰巧有江西陇南县太平堡的商人朱复桐为纪念先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传道,便将“落洪口”更名为“鹿平场”。再后来,朱家的后人因为怀念家乡的“太平堡”又将其易名为“太平渡”,至此这个名字延续至今。
不过,当地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改名的说法,据说是因为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敌重兵追击之下,来到赤水河畔,依靠当地民众渡过赤水河,甩掉追兵,大难不死,绝处逢生,石达开喜不自禁,便将该渡口命名为“太平渡”。
历史的原貌我们很难给你定调,但是太平二字相对来说确实是美好的祝福,而当历史赋予了它红色基因以后,这个地方,就更加让人崇敬。
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第二次、第四次渡赤水时就是从太平渡过河的。红军在古蔺转战54天,三次进入太平镇,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址。使得这座古镇不仅历史悠久,也留下了更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街道两旁很多都是当年的红色遗迹,如“总司令部”、“红军银行旧址”、“医院旧址”等,这些建筑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作为文旅推广的一个重要的点,显然这些传递要被它久远的历史,更被人拿来展示和述说。当然天平镇远不止于此。
能名列四川八大古镇之一,也绝非浪得虚名。有时候可能要感谢它离都市的遥远,才得以保留了更多古朴的印记。
那些石板路,那些错落有致的青瓦房,那奔流不息的赤水河,和天平古镇的原生居民一起,每天过着属于他们的日子,还有远来的游客,有寻觅一种古意或者其他目的之人,或许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