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招远农村一栋老宅子的实景,梁檩椽

如今,胶东农村新一点的房子,基本都有了吊顶(方言俗称天棚)。吊顶有美观、保暖的好处,但缺点是遮挡住了屋顶,使得很多年轻一代不了解房屋的构造样式。梁、檩、椽等名词,也逐渐变得生疏起来。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参观烟台招远农村一栋老宅子,近距离感受一下中式建筑的传统风格。

这栋老宅子位于招远市张星镇的杜家村,此前我们在探访杜家村老槐树的时候,遇到一位热情的大叔,他不仅介绍了槐树的情况,还主动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的一栋老宅子参观。

(配图均为这栋老宅子的实景)

老宅子位于一处老胡同内,已多年不住人,略显荒废,不过整体框架还保存得不错。

它具体的建造年代,这位大叔也说不清楚,看风格大概是清朝后期之物。门楼高大,且门檐下有木质装饰。走进正屋,抬头一望,梁、檩、椽清晰可见,用料也还不错。显然当初建造这座老宅子的,是个殷实人家。

梁、檩、椽都是传统土木建筑中用到的木料,大小有别,位置也不同。通俗来说,梁最大,位置也最靠下;檩次之,位置也居中;椽则在最上面一层,相对也最细。梁和椽比较好辨认,檩则是位于两者之间,它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固定椽木。根据《濂溪学案》记载:“屋之脊檩曰栋。”当然,更习惯的称呼是“栋梁”,后世也用“栋梁”一词来形容可独当一面的人才。

正因为大小的不同,梁、檩、椽对木料的要求也不一样。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当中,就有类似的描写:“告知乡民到山里去掮木料,丈椽两根付麦一升,丈五椽一根一升,檩条一根三升,独檩一根五升,其余大梁担子柱子按材料论麦。”由此可见,搬运椽子的工钱最便宜,檩条中等,大梁最高。

(老宅子的框架图)

(中间的材料就是高粱秸秆做的)

在古代,建筑都有规制,一般五檩就是大房,家庙祠堂或大户住宅,五檩房常见;小户人家三檩就可;而官府机构则有七檩乃至更多,比如《大清会典》载:清代京城的官仓,每仓以五间为一廒,每间七檩六椽。

此前,“莱州观潮”先生在一篇介绍高粱的文章中曾提到:高粱秸秆四五棵作为一股,用麻线捆绑成盖房的笆秸。关于这一点,很多年轻的朋友也没有概念。而在杜家村这栋老宅子里就能看到。由此可见,参观一栋老宅子,还是能学到不少知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