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临清站到站八大钞关之首,从这儿过

早期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856181.html

「本文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船到钞关需缴费

从德州到临清,走高速要交费。老早年间,大运河上行船也要交税,明代内地征税的关卡,因为规定以钞纳税,所以称钞关,后期改收银子了,但名称没变。

从南到北的运河上一共有十几个钞关,山东临清是八大钞关之首,而且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遗址。

由于每年这儿的收税额最高,占到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所以临清钞关直属中央,由户部直接管理。就连小说《金瓶梅》里也没少说到它。钞关经明清两代,直到年才撤销。

临清钞关现状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一连发生几次火灾,再加上对宁夏、朝鲜的用兵、营建宫殿,国库入不敷出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为了积聚尽可能多的钱财,万历皇帝到处搜括,并利用太监“开发”了许多赚钱的门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大批矿监税使到各地明火执仗地掠夺财富,太监在经济领域内横行肆虐,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例如有个叫高淮的太监,对于那些胆敢反抗收税的商民,不论老少,都施以酷刑。有的被捆住双脚倒悬在井中,称“悬头系井”;有的被倒立吊在树上,称“抽脚朝天”;有的被拦腰捆住吊在柱子上,称“腰束吕公绦”;有的被放在被烈火灼烧的铁皮上,称“烘焚暖炕”,至于拳打脚踢、皮鞭棍子,更是家常便饭。

临清运河钞关当年是一组建筑群,南北三进院落,有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四万平方米,厅堂房舍四百多间。今天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在大部分成了民居。此外还有原钞关官员的一些住宅,保存得挺好。

设置钞关就是为了征收船税﹐临清﹑杭州两关也兼收货税。船税以载运商货的船户为征收对象。初期按运送路程的远近和船舶大小长宽不同,估料定税。

中国古代在没有出现“吨”这个计量单位前,船只的运载是以料为单位来计算大小的。料的最初意思并不是船只承载的重量单位,而是造船所用木料的数量。如果造一艘船需要用二十根木料,那这艘船就是二十料船,后来随着称呼的习惯性慢慢演化,船匠用来衡量船只大小,就以木料使用数量多少来计算了。

古代船只

说到载重,一根普通的用船木料,在正常情况下长度大概在五六米之间,直径约二三十公分之间。这样的一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可以承载三百多斤。于是约定俗成,船的一料可以视为装载三百斤的货。

有了这个做依据就好办了。

比如,宣德四年规定: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济宁﹑济宁至临清﹑临清至通州各航段,都是每一百料交费一百贯,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就是十五吨交一百贯。

如果您走的是从北京到南京间的全程﹐那十五吨要交五百贯。听起来这可不便宜。当然,没钱可以用货物抵,所以钞关里设有仓储区,用来存放抵税的货物。

临清运河钞关现状

明成化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年,各钞关一年收的钱折成银子十二万两。嘉靖到万历初期,一年折成银子大体在二十三万两左右。万历中后期,钞关税收翻了一番,增加到五十二万两。这么收税,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就有了抗税的英雄。

他私设税官,擅立关卡,勾结地方官僚,利用劣绅黄建节等人共同作恶。那年的六月六日,黄建节把守城门,让一个卖瓜的交税。可这个人入城时已经用瓜当税交过了,瓜卖了钱,买了四升米,可出城时又让他交一升米的税,这是明目张胆地欺负百姓啊。

葛成连环画

卖瓜的人哭了起来,这一哭不要紧,又招来黄建节等人的一顿好打。葛成等人正好走到这儿,看到这情形,气愤难按,一声呼喊,路边的群众一拥而上,结果黄建节和另一名税官被打死。

后来几天内,葛成召集织布工人到税官及其爪牙等十几人家中,把他们的不义之财一把火烧了,并要捉拿太监孙隆,孙隆吓得魂不附体,狼狈逃到杭州去了。

值得称道的是,葛成领头杀税官,没有伤及无辜,没有打砸抢。孙隆逃出苏州以后,朝廷下令捉拿参与闹事之人。葛成自已挺身到苏州府衙门投案自首,表示一人担当。入狱时,有万人哭泣相送,十年后,葛成63岁时被释放出狱,当地人都说葛成一贯爱打抱不平,救济穷人,像济公,苏州东山庙还封他为“副城隍神”,也就是二把手城隍。

税本来就重,特别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烽火四起,朝廷缺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收税,再加上收税的官儿作恶,反抗的就不止江南一地。

咱们再把话说回到临清,这地方是齐国西部故地,老百姓素有侠义之气。史书记载,这一带的人民“性强悍,负义气,遇事敢为”。

也是万历年间,天津税监马堂兼任临清税监,他在临清招雇流氓恶棍数百人,采取公开持械抢劫的方式,将反抗者以抗旨的罪名惩办。他们以征税为名搜刮民脂民膏,草菅人命,致使临清大半工商业者家破人亡。马堂每年在山东抽税十五六万两,自己私吞一半以上。当时有人统计,马堂在山东的七年时间,吞食的税银及搜括民财共计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万两。

公元年,临清州一万多人反抗征税,被官府杀死了两个人,这下群情汹涌,激起暴动。

有个叫王朝佐的编筐匠,率众烧毁了税监衙门,杀死马堂爪牙三十多人。官府则最后用武力,镇压了暴动。

抗税斗争失败后,官府追捕领头的人,还打算株连更多的人。在此紧要关头,王朝佐为保护参与暴动的百姓,挺身而出,一人担当,说我就是抗税首领,没必要牵连他人,最终,他以自己的从容就义,掩护了抗税群众。

王朝佐被杀害后,临清知府李世登还算是明白人,对王朝佐的母亲妻子给予抚恤,临清人民感念他的大义,为他建立了祠堂。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临清市民又捐款重修烈士祠堂,并立碑纪念。也别说,这些举动,当时政府倒没拦着。王朝佐,就这样以一介平民,跻身临清历史名人行列。

王朝佐烈士碑

当年的山东临清,运河两边还生产一种皇家贡品,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出名呢?咱们下期接着聊!

北京交通广播FM推出60集“千里舟行下江南”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在FM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

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

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听天下》正在播出

戳图片,在听听FM收听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延安、张丽、李哲勇

编辑制作:程涵

播讲:郭炜

音频包装制作: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制作: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郝冬梅

素材来源:网络

实习编辑:丁敏行

值班主编:车水

点个

和更多朋友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