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问水跨越千年,岐江河给中山带来了什

精准治疗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203670.html

  岐江河畔,额匾刻着“天字码头”的牌坊面江而立,正面楹联书写:“古迹探源珠水文明分一脉,遗风励志香山子弟竞千帆”。

  原址复建的天字码头,是我们凝视中山时一个不可多得的聚合视角。码头一侧,由上世纪50年代粤中船厂改造而来的岐江公园,刻印下这座城市工业生长的斑驳痕迹;另一侧,耸立半个世纪的岐江桥,与高米的幻彩摩天轮一起构建了独特的时空错落感。码头附近,沿江散落的商业遗址,是中山近代商业文明的肇起。

  岐江河。南方+叶志文拍摄

  明清时期,交通畅顺,商贸集聚;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华侨远洋;改革开放,春风乍起,工业兴盛。岐江河水在历史风潮的吹拂中,显示出它独一无二的文化肌理。

  从改革开放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0余年时间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加速迭代变迁,全新的方法论和发展逻辑,推动着城市向东发展。岐江河逐渐脱去交通、商业、工业等领域特殊地位,但在中山人精神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却日渐清晰。

  岐江河给中山带来了什么?答案在每一个中山人的心里。

  中山石岐,白水井大街日夜繁华。在这里发现的文化遗址,将石岐作为人类生息之地的历史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今天,现代城市中山正在从它的江河时代迈入海洋时代。而在历史长河中,地理名词“香山”大部分时间都指代着伶仃洋上的一座孤岛。

  千年以前,唐代香山人郑愚写下《泛石岐海》,用“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的字句描绘岐海风光。

  元代以后,香山岛始于大陆相连。多年前,香山在岐江东岸立县。明清时期,珠江岸线不断向南推移,山地丘陵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香山县与周边逐渐水陆相接。到了清代,香山周边的大片海域已基本出水成陆。

  伶仃洋上的孤岛香山,融入大陆岸线之中。地理巨变后,香山成为大陆与海洋一个独一无二的连接点。但岐海记忆仍保留在中山风土俗语中。

  《故园忆旧图》描绘的旧时中山图景。邓振铃供图

  在已是耄耋之年的邓振铃的回忆中,儿时石岐人仍称岐江为“海”——与玩伴相约到岐江玩耍,要向家人报备“去海边”;与父亲乘“花尾渡”到广州出差,也是“出海”。

  这是一种超越江河界限的理解。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哺育城市、创造城市的江河,是一座城市的坐标。但对于由海岛演化而来的中山来说,南北双向皆可出海的岐江河,更像是中山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岐江河与石岐文化共生同名。明清时期,岐江河东往广州西出澳门,与东江和西江两大河相连,贯通五湖四海,是香山区域“水路辐射”的中心,也逐渐串联起香山西学东渐、华侨远洋的近现代记忆。

  一条南北走向的内河航道,哺育了一个外向的中山。

  “历史上的中山,经历了沧海桑田的聚变,经受过多次移民浪潮的冲击,更遭遇过多次中外文化的碰撞。不同的是,每一次冲击所带来的,不是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动荡,而是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山社科联主席胡波在其新作《中山简史》序言中表示。

  水路交通兴旺的年代,奔流的岐江河成为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温床,逐渐构建起现代中山的地理脉络和文化脉络。

  从曾经的“石岐海”到现在的岐江河,历史胜地香山由海向陆完成地理身份的转变;从现在的岐江河到未来的珠江口,现代城市中山正在实现由江河向海洋的发展视角的跃迁。

  天字码头的牌坊背面,书写着另一幅楹联:“鼓浪飞舟问谁肯落潮流后,扬帆逐日看我敢为天下先”。

  城市河流滨水地,是城市商业繁衍的孕育床。岐江河畔,曾经兴旺的水陆交通带热了石岐,让这里逐渐成为中山近代商业文明的发源地。

  走下岐江桥,穿过凤鸣路,古称迎恩街的孙文西路串起一个时代——上世纪90年代,这片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与南洋骑楼特色的建筑群成为国内第一条文化旅游步行街。

  步行街上,于石岐镇总商会旧址建成的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商业文化专题博物馆。时光回溯百余年,年,在孙文西路大庙下对面成立的香山商会成为中山近代商业文化发展的标志。明清铁城里的“十八间”商铺,到20世纪30年代又形成了现代商业群——石岐镇商会、永乐大旅店、天字码头、汇丰钱庄、思豪大酒店、咀香园、罗奇生烟丝、大庙下、红旗戏院、安栈粉面店……岐江河上的来往船只,见证了中山以商埠闻名于世的历史。

  《故园忆旧图》描绘的旧时中山图景。邓振铃供图

  数百年商贸往来间,中山人大放异彩。同一时期,第一家由国人经营的百货商店先施公司在上海开业,创始人为中山沙涌人马应彪。尔后永安、新新、大新相继创立,四大百货公司在上海滩名噪一时,皆为中山人的手笔。

  70年代重建的岐江桥见证了另一段商业传奇。与曾经商业繁华属于东岸不同,80年代中山开启了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史,中山国际酒店、中山富华酒店先后在岐江桥西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带来商业发展浪潮,友谊商店、华侨商店、富华商场、富华酒店、国际酒店、岐江食街等大小商业体和餐饮食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90年代末,中恳百货正式开张,通过中恳人行天桥,岐江河西岸的中垦商圈实现了与东岸的富华商圈连接,成为当时中山规模最大的商业圈。岐江河一河两岸的商业盛景,赢得了“中山尖沙咀”的称号。

  不断更新的商业形态与主题,为时代变迁写下注脚。当时间进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幻彩摩天轮在岐江河畔崛起,时代齿轮也在悄然转动。

  年,兴中广场落成;年,中恳百货宣布清场结业。人们不断追寻新的商业故事,小规模、分散的各个商场先后被淘汰,新的商业综合体又在人潮落成。岐江一河两岸的商业景观,在旧辉煌的余光中进入了新旧交替的时间点,等待着时代力量新一轮的重塑。

  中山大桥西下,岐江公园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粤中船厂改造而来。它既是中山70多年来工业化进程的记录载体,也留下了城市形态变化的浓厚印记。

  岐江灯塔、纪念铁轨、遗留旧船、龙门架吊塔——岐江公园保留了脚下的历史和脑海里的记忆,在设计与建筑过程中,再造了中山的历史文脉空间。

  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岐江河强大的水路运输功能不仅撑起了一河两岸的商业繁荣,也促进了中山早期的工业发展。

  从岐江河西岸跨过中山一桥,顺流而上,沿着南基路、凤鸣路、青溪路一路往北,穿过兴中广场商圈和老旧居民区,中山工业的“少年时代”从岐江河边开始。

  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由市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为代表的中山工业“十大舰队”多从这里走出。人民大桥(今中山一桥)、安栏路、长堤路(今兴中广场)、青溪路以及环城渡头(今属南区)是那个年代的工业集中地。

  20世纪60-70年代,中山岐江河边诞生了一批支农型工业企业。其中,位于如今中山一桥东岸桥脚下的农机二厂,曾是广东省机械工业厅重点企业之一。年,广东省机械工业厅曾以中山农机二厂为基础,举办全省农机修理技术革新展览,历时半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多名参观人员前来学习。该厂生产的“中山-4”型手扶拖拉机、“中山-”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是国家部优产品,是南方水稻机械化收割的主力之一。

  同样在岐江河边,曾是国内五大船厂之一的粤中船厂,以其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成为了中山工业发展的“母机”。直至上世纪90年代,粤中船厂一直是中山最大型的工厂。

  青溪路。南方拍客供图

  年,中山撤县设市(县级市)后,国企发展进入高潮,长堤路、青溪路、南区渡头一带烟囱林立。位于长堤路尾的石岐酱料厂生产的珠江桥牌酱油畅销世界各地;咀香园食品总厂当年设在岐江河畔的长堤路上;在不远处的安栏路,中山洗衣机厂的前身——中山县石岐农机修配厂坐落于此。在这里,农机厂的技术员从报废的外国轮船上拆下一件“不知名物体”,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单缸型洗衣机,便是后来名声传遍大江南北的威力洗衣机原型。

  岐江河上的兴旺水运,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岐江河上仍然往来着全国各地前来拉货的船,“塞船”现象时有发生,工厂的兴盛与水运的繁忙蔚为壮观。但那也是江河作为货运枢纽的尾声。

  当中山工业走过少年、青年时代,岐江河的交通要道功能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陆上交通路网日渐成熟,大规模的江河水运沉入历史,中山的工业中心也逐步转移。

  进入21世纪,青溪路上的工厂已经大部分外迁。曾经江边林立的烟囱已经消失多年,人们依旧可以在石岐老城中找到早期工业——粤中船厂、石岐酒厂、中山机床厂等留下的痕迹,但它们的发动机已经不再工作,城市的发动机也已经更新换代。惟有褪去使用功能的旧厂房、旧设备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符号记录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过去20多年,邓振铃一直住在东区一个老小区的七楼。在顶楼阳台上,他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画室,种上了自己喜欢的花木。小楼周边,高耸的商品住宅楼在20年间大量崛起,但挡不住应当属于邓振铃的一缕清风。

  年,离家30年的邓振铃回到家乡。贯穿石岐的九曲河没入历史,横跨岁月的太平路日新月异,人们不再逐水而居,邓振铃也不例外。年,邓振铃开始了退休生活。

  邓振铃。南方+叶志文拍摄

  退休之后,他身心自由,心态也越发豁达。怀旧的情绪日益浓烈,邓振铃决定提笔画下香山旧景。故园不能始终如旧,但可以在画幅中实现对心中故园的回归。

  与岐江河相关的意象始终留存在邓振铃心中。在《九曲河夏韵》中,邓振铃描绘了一个孩童心中的水乡旧梦:每逢盛夏傍晚,从学堂放学回来的邓振铃穿过吊桥,跑进石岐仁和东里52号,脱了上衣便和左邻右舍的玩伴纵身跳入屋后的九曲河。载着果蔬和小商品的小舢板缓缓驶过,偶尔传来船家路过的吆喝声。当融合中西建筑特色的骑楼升起袅袅炊烟,对岸的酒肆亮起了昏黄的夜灯,嬉戏的孩童才在长辈的呼唤声中怏怏上岸。

  岐江河曾经满载他对世界的幻想。由于父亲的职业,少年时邓振铃便多次从天字码头乘“花尾渡”经岐江出游省城广州。这是一种从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水上交通工具——船体用木料制成,自身没有动力,主要靠火轮船,也即中山人称的“拖头”“电扒仔”,用一条长缆拖着走。

  “花尾渡”一共两层,每一层都设置卧铺两层,每个铺位都有一个小小的窗户,一船“花尾渡”,可容纳人出行。晚上,“花尾渡”从岐江河天字码头出发,沿水道一路向北,次日清晨抵达广州。

  少年时代,通过“花尾渡”上的小窗,邓振铃看到了岐江岸边的商铺与商贩,看到了洗衣的妇女与嬉戏的孩童,看到了江面上的艇仔和冒着热烟的艇仔粥,看到了中山人年复一年生活与期盼。由此一路延伸至小榄、顺德、广州,一路见闻,都刻在了邓振铃的心里。

  《故园忆旧图》(局部)。邓振铃供图

  有一天,邓振铃决定复现昨日旧梦。于是在20年前,他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长达23米风俗画长卷——《故园忆旧图》。与文人们“岐江晚望”的雅致不同,他坚持以“接地气”的笔墨再现旧式岐江。

  经过多年创作,邓振铃完成的逾20米《故园忆旧图》、逾10米《岁晚趁圩图》等画作所重现的风貌街景,因规模大、涉人事繁多且形象生动,被称为是中山版的“岐江上河图”。

  这是一种纪念和抒发。在邓振铃所处的那段年岁中,中山越过了不长不短的工业化时代,城市东拓,地产崛起,高楼向上生长,交通路网密织,江河日渐沉寂。他为人所推崇的画作里,潜藏着一代中山人精神上的乡愁。

  岐江河是这种精神乡愁独一无二的载体。

  时至今日,岐江河已经逐渐脱去其在交通、商业、工业等领域的特殊地位,却作为文化符号刻入城市的文化肌理。当岐江新城这一“城市新客厅”崛起,作为文化坐标的岐江河也踏上了它的文旅新征程。

  年,以纪念辛亥革命周年为契机的岐江河滨水景观工程改造,通过“一河”串联起“两岸”重要节点,尝试将岐江河沿岸区域建设成为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城市景观带,意在形成“一衣带水”的滨水景致。

  年,华侨城集团与中山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岐江河边筹备中山欢乐海岸项目。年,华侨城集团宣布,将利用“一河两岸”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丰富的水系天然优势,将中山独特的香山历史人文与水岸景观结合,在中山打造“香山外滩”,呈现一种包容了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时尚潮流的独有滨水体验。

  岐江河一河两岸灯光秀。南方+叶志文拍摄

  “云际斜晖挂树腰,登瀛门外望兰桡。人来人去潮消长,千古石岐难动摇。”历史上,岐江河有“石岐晚渡”“岐江晚望”的美名,也有“烟囱林立”“百舸争流”的繁荣。未来,书写岐江河的笔墨正在书写“中山外滩”“一衣带水”的新故事。

  往事越千年。香山岛从海洋走向大陆,成就了岐江河“江海交融”的气质,逐渐提炼、内化为中山人的精神特质;哺育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随着中山市从江河走向海洋,岐江河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中山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如邓振铃一样,中山人始终热爱江河,它是日复一日流淌在人们眼前的时代力量。过去,它拥有两岸万家灯火和工商业的繁荣,也曾在烟囱林立的工业浪潮中蒙受污染;未来,作为精神文化长堤的岐江河,将在更高的文化和生态视野中得到治理、升级和重塑。

  不变的是,岐江河始终带着一代又一代中山人的希望,奔腾入海。

  罗丽娟雷海泉

  廖瀚雷海泉

  南方日报资料图

  廖瀚;雷海泉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