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精彩啦
既可以见证“阿庚伯family”IP形象揭幕、新书《一座城一个人》首发,先睹为快;
又可以欣赏第二届中国·集美全国摄影大展、“嘉庚号”南海科考图片展、嘉庚建筑和龙舟纸模展,一饱眼福;
还可以体验驾驶世界顶尖的科考船,过一把“船长”瘾……
作为今年我市嘉庚精神宣传月的重头戏之一
10月24日
第三届嘉庚文化周活动
与厦门日报社读者节同期同场举行
通过一系列形式丰富、意义深刻、
体验感和互动感满满的活动
带市民朋友走近嘉庚先生
领略嘉庚精神的魅力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陈嘉庚先生创办职业教育周年、创办集美校友会暨创办《集美校友》周年、医院周年,明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将迎来岁的生日。结合这些重要节点,本届嘉庚文化周的举办意义重大,旨在打造弘扬嘉庚精神的主舞台。
第三届嘉庚文化周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指导,集美学校委员会、中共集美区委宣传部、厦门日报社、陈嘉庚纪念馆等主办,厦门大学协办。
《一座城一个人》新书首发
讲述陈嘉庚的厦门故事
一本本“新鲜出炉”、油墨飘香的书籍
《一座城一个人》
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下正式与大家见面
这本书由集美区委宣传部、集美校委会和厦门日报社等联合出版,旨在用鲜活的语言讲好“嘉庚故事”。首发式上还举行了赠书仪式,本报读者代表接受了赠书。
陈嘉庚先生与厦门、集美渊源深远,其一生情系桑梓,为厦门、集美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爱国爱乡、诚信果毅、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嘉庚精神已经渗透进厦门这片土地,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凝注于厦门发展的脉络中。
集美学村
《一座城一个人》一书收录了嘉庚先生及海外华侨与厦门的故事,透过嘉庚先生讲述厦门城市故事,让世界倾听厦门的声音,带更多人认识陈嘉庚,了解集美、厦门和中国。
据了解,这本书详细记述了嘉庚先生在家乡倾资兴学、在海内外兴办华文教育、倡建鹰厦铁路、提议建设海堤等光辉事迹,情感真挚,细节生动,非常值得一读。
精彩照片回顾“南海之旅”
模拟驾驶嘉庚号“当船长”
“原来你就是拍这些照片的大神本尊!”“嘉庚号”南海科考图片展前,孩子们把本报记者张江毅围了个水泄不通,请他讲述随“嘉庚号”科考船到南海考察的经历,揭秘船上的生活。在图片展照片前,小朋友们纷纷与张江毅合影,等回去与同学分享。
本报记者张江毅(左二)向读者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
“嘉庚号”科考船,承载着陈嘉庚兴海强国的梦想、对发展航海教育的殷殷期望。近百年前,嘉庚先生曾这么说过,“要让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的时候,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学府”。近百年后,以陈嘉庚名字命名的厦大科考船正式启用,是一艘世界顶级的海洋科学综合科考船。
今年6月,“嘉庚号”科考船花了26天,在广阔的南海上航行海里顺利完成科考任务,本报特派记者张江毅随船出海,并将此次“南海之旅”的精彩照片在嘉庚文化周上展出,带大家回顾“南海之旅”。
嘉庚号(资料图)
“太真实了,就像亲身经历在海上航行!”当天,“嘉庚号”科考船的“模型”也来到现场,让市民朋友过了一把“当船长”的瘾,同时进一步了解嘉庚先生对航海事业的贡献与卓越的航海教育理念。
观赏“迷你版”嘉庚建筑
“以小见大”学嘉庚精神
集美学村大门、颍川世泽堂、
集美解放纪念碑、华侨博物院……
一大批嘉庚建筑纸模型、龙舟模型
在嘉庚文化周展位上亮相
吸引了众多小朋友驻足观赏
这些都是从年厦门市青少年嘉庚建筑纸模型比赛、青少年龙舟模型竞赛作品中精挑细选出的精品,包括60件建筑模型、30件龙舟模型。
据了解,嘉庚建筑是嘉庚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见证了陈嘉庚在家乡倾资兴学的风雨历程。而陈嘉庚在集美修建龙舟池、组织龙舟赛,还亲自督工采购大木料、建造龙舟,表达了他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憧憬。
嘉庚邮局搬到现场
航海学子手把手教“打结”
“嘉庚号”明信片、精版陈嘉庚纪念邮票
嘉庚主题冰箱贴……
在嘉庚文化周现场
中国大陆首家华侨文化主题邮局
嘉庚邮局也搬到现场
与嘉庚有关的精美纪念品,受到市民朋友的青睐,展位前一度大排长龙。
打结谁都会,但您知道打结还分为平结、丁香结、鲁班结、双索花等多种类型吗?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的三名学生,手把手教大家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所有六种打结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航海技术课程中学到的实用知识,希望借此机会宣传嘉庚先生的航海教育理念——注重实用和动手能力。”集大航海学院学生孙雪航说。
“阿庚伯family”
揭开神秘面纱
一批可爱的IP形象
“阿庚伯family”
在本次嘉庚文化周上揭开神秘面纱
这组卡通造型IP是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师生团队创意设计的,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嘉庚精神。主要人物“阿庚伯”是闽南阿伯的化身,凝聚了闽南人诚毅、勤俭、忠公、爱家的特质以及嘉庚精神,是集美“family”大家族的精神核心。
在“阿庚伯family”中,还能看到大家熟悉的动漫形象“阿集”“小美”的身影,以及代表集美旅游、新城建设亮点的一系列形象,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这组IP形象总体色彩明快鲜亮,造型可人。今后经授权将由咪咕动漫负责全版权衍生开发,不仅将用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嘉庚精神宣传有关的动漫作品开发,还将出现在定制教育机顶盒、口罩、书包、文具等周边衍生品中,让“阿庚伯family”走进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
全国摄影师聚焦集美
定格嘉庚故里发展变化
集美龙舟赛、集美新城美景、
园博苑风光……
一幅幅定格了集美区建设发展成果
和人文魅力的照片
24日亮相白鹭洲公园
让市民朋友通过摄影师的“艺术之眼”
领略集美之美
这些都是在第二届中国·集美全国摄影大展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现场还举行了大赛的颁奖仪式。
去年的嘉庚文化周上,第二届中国·集美全国摄影大展正式开机。一年多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把镜头对准集美,悉心捕捉集美之美、集美之变。大赛共收到全国位摄影师的幅作品,其中不乏各地摄影家协会成员、知名摄影师的精美佳作。
优秀作品《新城新貌》。(卓丽志摄)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来自深圳,对厦门也非常熟悉。集美新城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缩影,这次摄影大展以集美为切入点,呈现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发展变化,立意非常好。”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琛说,入选此次大展的幅优秀作品中,有的来自专业摄影家,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总体来说体现了比较高的摄影水平。
“集美区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建设发展成果丰硕。随处可见的自然和人文风光,都是摄影爱好者眼中的好素材。”
《集美报》记者林志杰的一组作品入围本次大展,通过集美新城十年前后的变化,生动反映集美区“跨岛发展”成果。今年以来,林志杰专门整理了近些年来拍摄的照片,当一组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映入眼帘,他被集美区的巨大变化所震撼。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集美区一些村庄被整村征收。为了抢在村庄拆除前,留下珍贵的影像纪录,林志杰频繁地往村里跑,足迹遍及官任、西亭、三社、蔡林等地,有的村庄要跑四五趟才能拍全。“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当下,反映时代变迁。”他说。开车拍照不方便,林志杰经常背着相机和各种焦段的镜头,沿着集美的大街小巷“暴走”,只为寻找更多创作素材。
优秀作品《眼中的集美新城》。(香港摄影师李志明摄)
“集美区海阔天空,拍风景、建筑都好看。但我更喜欢的是人文题材,集美大社、龙舟赛等都是我爱拍的。”
摄影爱好者潘介东说,年他刚接触摄影时,集美还是一派农村的模样,交通不便利,短短12年过去,只要乘坐“嘉庚号”地铁就可以直达集美学村、集美新城,“城市环境也更加漂亮,到处都是嘉庚风格建筑,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一张张照片,见证了集美的‘城长’。”
如果您想细细欣赏第二届中国·集美全国摄影大展的全部入选作品,可到集美一饱眼福——即日起至11月25日,第二届中国·集美全国摄影大展作品展在位于集美区银江路号的厦门摄影博物馆持续展出。
本次活动由市文联指导,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中共集美区委宣传部、集美学校委员会、集美区文联主办。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林桂桢应洁摄影:王协云图片综合厦门日报
编辑:罗小州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