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年间,后金入侵、刀柄四起,有个姓宋的木匠,拖家带口跋山涉水、迁徙千里,来到一处深谷。看见那谷中,有一棵千年老树,生机盎然、枝繁叶茂。
宋木匠便对妻儿说:“这老树必是此间万物之首、百灵之长。我等在此安家,必能子顺昌盛。”于是就在老树旁,起家结舍、修房造屋,落成之日,还略备薄酒,洒于树下,对妻子说,他已经和那老树,结了干亲。
妻子当他玩笑,也不理他,自取了一条红绸,系在树干上,祷告道:“树啊树,愿我子孙,像你一样,百业兴盛、福寿绵长。”
自此,宋家人就在这树下,繁衍生息,等宋老汉六十九岁的时候,老宋家子子孙孙加在一起,已经有了百人之众。经常有顽童,爬到树上玩耍,即使失足摔下,都不见损伤。若有头疼脑热,坐在树下,顷刻便可好转。
众人皆言,这老树,果然是有灵性!宋木匠严令子孙,任何人不得砍那老树,就是动它一枝一叶也不可。
有一年,天降大旱,万物消陨,就连那千年古树,也显出颓然之势。宋木匠的子孙,为了用水方便,就一户户的搬离此地,到河边居住去了。只有宋木匠夫妻,舍不得离开。
为了保住那棵老树,宋木匠每天挑着木桶,翻山越岭几十里,去挑水浇树。他年事已高,往往走一天,才能挑回一担水。老妻见他辛苦,便劝他弃了此地,投奔儿孙去吧。
木匠说,人挪活,树挪死,他总不能,叫这老伙计,孤零零的在这死寂之地,自生自灭。老妻说他魔怔了,负气出走,留他一人死守。数日后,老妻忍不住回来找人,却见那痴汉,倒在老树下,手腕上鲜血长流,浸润在树下泥中。
妻儿吓得半死,赶紧帮他包扎了伤口,将人抬进屋里。许是被木匠的诚心感动,当天夜里,天降甘霖,救了那老树一命。第二日,宋木匠悠悠醒转,复又到树下,把酒而歌:“树啊树,你我此生,当是生死之交。”
又过十多年,宋木匠在树下躺椅上,溘然长辞。因为事前毫无先兆,所以无人准备棺木。宋木匠的长子,就叫老二老三到林子里,寻几棵好树,给老父做寿材。
正准备出去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老叟,鹤发童颜、面容和善,自称是宋木匠的干亲。宋家子孙们面面相觑,就连宋木匠的老妻,也不知道,自家什么时候,竟然打了这门干亲。
老叟道,自己和宋木匠,有过命的交情,今日得知他驾鹤西去,特来赠送薄棺一口,将当是临别的礼物。
宋妻道,这有送人金银的,有送人粮食的,有送人衣物的,就是没听说送人棺材的。长子附和道,当天中午,自家老父还精神矍铄、身体康健,吃了好几大碗饭,怎么突然就去世了?
而且,宋木匠去世的消息,还没有送达亲友处,这老叟怎么像是提前知晓,连棺材都拉了过来?再说,谁家棺材不是上油上漆、描龙画凤,哪像这口棺材,就像学徒生手,临时拼接而成,半点油墨也无。果真是薄棺!
那老叟见他们犹疑,于是将棺材放在门口,自顾自赶着毛驴走了。那宋木匠的子孙,还在说七道八,也没一人给老叟跪拜还礼。最后,长子决定,还是自家兄弟动手,给老父做口棺材。至于那口薄棺,就暂时丢在屋檐下,以后打了做柴烧。
于是,众人就各司其职,打棺材的、扎纸人的、煮祭品的……纷纷忙碌起来。因为宋木匠平日为人和善,交往甚众,所以前来拜祭的人不少。其中,还有些豪门望族、商绅名流。
其中有一个贾老爷,和宋木匠的二子,是儿女亲家,便备了丧仪前来。烧纸焚香毕,就坐在院外的八仙桌旁,等着吃斋饭。和众人聊天的时候,听闻老叟送棺的趣事,就提出要开眼看看。
木匠二子宋连,就引他到了后院屋檐下,将那口薄棺指给他看。贾老爷一见,眼中闪过一道亮光,走上前去,状似无意的摸了摸、敲了敲,道:“这棺材木料尚可,不若送给我,拿回去拆了做个书箱。”
宋连素来敬慕这亲家,当下满口答应,还专门找来车马,帮贾老爷拉了回去。丧事一完,众人散去,没人再记得那口薄棺。
后来有人传言,贾老爷的儿子,在海外仙山,寻了一根奇木,雕琢成一方贵妃榻,镶嵌上琉璃宝石,敬献给了太守。
接着,太守又转手,献给了藩王,藩王再转手,献给了皇帝。皇帝得了宝塌,夜夜安眠,治好了隐疾,于是下旨褒奖,凡经手之人,都得了莫大的好处。
这一日,宋木匠的老妻,独自一人在房中休息,突然听见外面一声巨响,出门一看,竟然是天雷劈中了门前老树,整个树干带枝叶,都被雷火焚毁,树根处唯余一堆黑灰。
老妻心中难过,对着宋木匠的牌位,伤心道:“老东西,你走了,你那干亲家,竟然也跟着去了。”
当天晚上,老妻做了个梦,又见到那送棺材的老叟,一脸惋惜的说:“老嫂子啊,我本是这山中一树精,遭遇千年大劫,差点干枯而死。还好宋老哥以鲜血为养,救我性命。他寿元已尽,我便用自己的树根,做成一口宝棺,助他肉身不腐。可惜,竟被您的儿孙送给了他人。”
接着,又是三声叹息,复又道:“我今劫难已满,乘天雷而去。再不能荫庇宋氏子孙,门口那一截雷击木,你拿去给娃娃们,做几块护身符吧。”
说罢,就消失不见。宋妻梦醒后,捶胸顿足,长叹宋家人有眼不识金镶玉,竟然将那稀世珍宝弃若敝屣。赶紧到门前,从那黑灰中,刨出一小截黑乎乎的木头,抱在怀里。
后来,听说宋家九脉,分别传下一块小木牌,有避邪镇煞的功效。茅山有个道士,带着百两黄金而来,也没能换走一块。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