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为何有的地方五十来岁制棺材,有的

在一些农村,五十来岁制作棺材,在一些年轻人看来比较费解。才五十岁就制作棺材,是不是早了一点?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认为是吃饱撑的,没事找事。然而,作为当事人来说,把制作棺材当成一件非常伤心的大事来办理。

过去,在我国农村,不同的地方,为自己准备棺材的年龄,主要分为两种年龄界限。一些地方是五十岁以上,包括五十岁;另一些地方是六十岁以上,包括六十岁。因此,五十来岁或者六十来岁制棺材,都是农村的传统习惯。

五十来岁或者六十来岁制棺材,还不包括准备木料的时间。一般来说,要提前两三年准备好木料,有的人提前四五年就着手准备木料。这样,如果从备料开始算起,五十来岁制棺材的地方,在四十五岁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木料了,而六十来岁制棺材的地方,五十五岁以后就可着手准备木料了。

那么,五十来岁制棺材的地方,在民俗上有哪些说法呢?

1、过去农村老人制棺材的资格,与称“寿”的年龄有关

大家都知道,在农村,棺材虽是一种普遍称呼,但对活着的人准备的棺材,如果直接称为棺材,有些地方是比较忌讳的,一般称为寿木、寿材、老木、老屋、千年屋、长生等,这些称呼相对比较吉利。

既然把棺材带“寿”和“老”字,也就说明过去农村制棺材也是讲究“资格”的,没有达到这种资格,还不能制棺材。

虽然有一些农村有“周岁置棺老来用”和“三岁置棺”的说法,但大多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按这种说法去做。实际上,这两种说法比较夸张,意思是棺材要早点准备。

过去农村人制作棺材的资格,通常以“称寿”的年龄为标准。

农村“称寿”之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年龄到二十岁以后,也就是成年后,所有的生日都称作“寿”;

第二种是年龄到五十岁可以称作“寿”,通常来说只是年龄逢十的大生日才称为“寿”,小生日仍旧称为“生日”。按照一些地方有“男上女满”的习俗,男人在四十九岁可以做寿,女人则五十岁做寿。

第三种是年龄到六十岁可以称作“寿”,同样也是年龄逢整十才称为“寿”,其他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一样。

也就因为如此,农村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制作棺材的年龄,一种是到了五十岁就可以制作棺材的传统习惯,另一种则是要到六十岁才可以制作棺材的传统习惯。

2、过去农村老人五十岁左右制作棺材,与当地平均年龄有关

农耕时期的农村,由于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民众的平均寿命也有差异。

有社会学者对《梅山客家族谱——西山陈氏》进行研究,并对家谱上先人寿命记载进行了统计,最后得出结论:

从明朝洪武到明万历年时间,陈氏家族平均寿命男为54.4岁,女为53.9岁。

同时,社会学者还对《梅县程江大亨村叶氏族谱》中记载的平均寿命进行了统计,数据如下:

明初到近代,大亨村男性平均能到60.1岁,女性平均能到65.5岁。

从以上两组从族谱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以上的统计,排除了夭折的未成年人,也排除了战乱等其他原因死亡的人,仅为记入族谱,且为“寿终正寝”的人。如果将其他因素统计进来,平均寿命就更低了。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古代农村,有的地方人的平均寿命要高一些,有的地方人的平均寿命要低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把“寿”定在五十岁,有的地方则把“寿”定在六十岁。并由此形成了各地制作棺材的不同年龄的传统风俗习惯,有的地方定在五十岁制作棺材,有的地方则在六十岁制作棺材。

如果处在平均年龄只有五十多岁的地方,把称“寿”年龄定在六十岁,即便有大部分人做了爷爷奶奶(过去结婚早,这种现象很正常),很可能一生都不能做寿,也进不了称“寿”的年龄。

最关键的是,如果把制作棺材的年龄,有一些人到去世时,连棺材板都没有准备好,只能匆匆忙忙应急赶做棺材,其棺材的质量肯定不如意。有的来不及上漆,只能临时有墨水涂黑,否则就是白板。不管是白板还是黑板,亡者当然不可能知道了,但是,我国民间丧事的操办,都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这就让活着的人看了寒心,不免感叹,人老了就那么回事,还是早做准备好。

再说,农村制作棺材有一定的时间讲究。

砍下来的木料都是大直径的老材,干透需要两三年时间,以砍伐三年以上的材料为好,时间越长越佳,木料干得越透。这就是为什么五十岁左右制作棺材,很多人在四十五岁后就开始准备材料的原因。

棺材的木工制作完成后,只能算是白坯,还要上漆。过去农村,给棺材上的漆都是土漆,也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生漆。土漆的特点就是在土里耐腐蚀。长沙马王堆汉墓及其他一些古墓出土的漆器用的就是土漆,经历千年完好如初。但是,土漆上到木器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木材的水分越少,就越牢固,如果木器水分太重,上的漆不仅容易起水泡,还容易脱落,非常难看。

棺材白坯做好后,通常要摆上两三年,这样才会干透,上漆的效果也就非常好。而在上漆过程中,先打底,通常相隔半年以上才上漆,上了第一次漆后,又要相隔三个月后才上第二次,这样的效果才佳。

如此,按照正常情况制作棺材,假如五十岁那年把白坯做好,至少要到五十四岁以后才算正式完成棺材的制作。如果将制作棺材的时间往后延,也就以此类推。过去五十岁制作棺材的地方,虽然说是五十岁后可以制棺材,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在五十岁时准备木料,五十五岁左右才着手制棺材。

3、民俗知识拓展:过去农村人制作棺材的其他俗说法

我们幅员辽阔,过去的农村,以平淡的心态看待生死。人们认为,人有生就会有死,长生不老是古代民众的一种理想,但只是在神话中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这样的事。因此,我国一些农村就流传很多与棺材有趣的风俗。

一、孩子与制棺材的树木一起成长

过去有的地方风俗,孩子生下来后,或者周岁时,或者三岁时,如果是男孩子,就要种下八棵到十二棵用来种棺材的树,这些树要保证能够做两副棺材,也就是说,为孩子将来妻子制棺材的树都栽种好了。

这些农村对此的说法是,让树与孩子一起成长,树的生命力强,也寓意孩子能够像树一起茁壮成长。

也有一些地方,当男青年二十岁上,就可以到山上去“箍树”,也就是把藤蔓将树捆起来,实际上就是记号,别人不能砍伐。到了该制棺材的年龄,就把这些树砍下来,用来做棺材。比如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广西等一些农村就是这样。

二、制作棺材“发墨”的时间

过去农村,人们制作棺材非常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并不亚于建房。

农村建房时有“发墨”的仪式,也就是木工师傅要用来做正柱的木料上,打上墨线,然后象征性动一下斧头,就算是所建的房屋正式开工了。做棺材也是如此,也有一个“发墨”的仪式。

棺材“发墨”的时间,在农村有两种选择方式:一种是固定的时间,即三元中的上元和中元两个日子,上元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就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二是挑选吉日,就像建房挑选吉日一样。

三、制作棺材剩余的树梢用来做床

按照过去农村习俗,制作棺材余下的木料,一般不能用在盖房的材料,称之为“阴阳不同”。然后,很多地方把制作棺材剩余的木料,通常指树梢部分,用来做床。

农村俗信认为,用做棺材树木余下的树梢做床,让孙子睡觉用,可以让孙子身体健康,少生病。也有地方说,用这种木料做的床,睡了后不会患腰痛病。

这种说法当然不可信,但是,过去农村这种习俗,既充分利用了木材,又把先人和子孙联系在一起,让子孙不忘逝去的先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