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愚伯的自留地
在苏北的乡村,由于火化的盛行,纯手工棺材渐行渐远,于是,昔日那些活跃在乡间的棺材铺,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隔壁的大爷说,目前存在数十里的村庄里,“棺材铺子”只剩下一家了。
但在农村,厚葬的心结,始终是一些孝子们心中的缠绕,因此,即便老人火化了,仍会购买棺材下葬。特别偶然,竟然在村边一块雪地上,亲自目睹了这个雪地里的的“棺材铺子”。
做一口棺材,两个木工合力,也要三天的时间。除去物料和电费的开支,每口可以赚六七百元,这样的收入,还不如到外面打工。
棺材的价格也有高低之分。经济条件稍差的人或移丧的,可以购买这样相对便宜的棺材。
做棺材的木料,多是上乘好料,在苏北当地,这样粗大的梧桐木棺材,很受老年人喜爱。
这位大姐在专心致志的敲打棺材上的三角洋钉。
像这样的,一般都是事先定制的,有些家庭,看到老人身体状态不是太好,往往会提前来下“订单”。
先前,在乡村,做棺材还是有些避讳的,但如今,大家都看开了,再说“棺材”的谐音为“官财”,寓意升官发财,大早上看到,反而有一种兴奋感。
小时候,看到棺材,总有些后背发凉的感觉,似乎看到它,就容易和死亡粘合在一起。
一些零碎的散料,被随意的堆放着一边,有些松木,还是从东北买来的。
周边的孩童,对这样的棺材铺也似乎司空见惯,一些小孩子甚至还在上面攀爬嬉戏捉迷藏。
人人都难逃死亡,似乎,在活着的时候,看到棺材放在自己家里,成了农村老人一件很大的期盼,因此,在苏北地区,看到高龄老人家里放着棺材,也不足为奇。
这不,有一户人家的老人离世了,打电话让赶紧送过去。
这样的一口棺材将近一吨的重量,需要有专门的设备才行。
据说,运送棺材也有一些讲究,譬如:棺材的头要向着前方。
三轮车在雪地里,向着邻村的方向……
但,棺材铺的主人说,自己也快要干不动了,年轻人对这样的工作不感兴趣。时间,不但记录轰轰烈烈的故事,也记录着日复一日不断消失的记忆。许多昔日遍地开花的职业逐渐淡出了你我的视野。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许多烙印在我们儿时回忆里的老行当,一个个不复存在。我想,这个“棺材铺”,在若干年之后,也许是周边村民们藏在记忆深处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