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台家园如果牌坊会说话第十二集

如果牌坊会说话

第十二集不朽的木牌坊

编导孟飞

青山环抱,绿水萦绕,徽州的古村落,多多少少跟水总有那么点儿故事。这条从歙县清凉峰缓缓流入新安江的河流,把她的故事留在了昌溪……

三眼井,七眼塘,

昌溪出的好儿郎。十三识文又断字,十五跟人下苏杭,发财再回乡......

童谣里的“三眼井”位于昌溪村中心,建于南北朝时期,又名“思古井”,可见昌溪村历史之久远。高空俯瞰,古村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背依里西山,面朝昌源河,给人一种不凡的气势。有人说,昌溪古村恰似一只巨型蝴蝶展开翅膀,栖息在众山脚下和昌水之畔。特别是在这四月的春天里,当满山遍野的油菜花盛开的时候,这只蝴蝶更加灵动,在花海间尽情散发着魅力。

回首一座古村的历史,除了翻阅古谱典籍,寻找字里行间的记载,经历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建筑,更像是穿越时空的老者,随时向你诉说那些陈年往事。

昌溪中心学校语文教师吴敏伟:“我们昌溪,包括周家的,总共有24个祠堂,现在保存完整的,我那天估摸算了一下子,也还有七八个。”

昌溪村原名沧溪,位于歙县城南30公里。根据文物考古发现,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了人类活动,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唐代时,有姚、叶、朱、方、王五大姓在这里耕作生息。南宋淳熙年间,吴姓迁入后,改称沧溪为昌溪,是为繁荣昌盛之意。整个村庄分为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大多数居民姓吴,下村又叫“周邦头”,是周氏家族聚居地。如今吴周两家保留下来的大祠堂不光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眼前这座太湖祠是吴氏祖祠,始建于南宋。抬头望去,祠堂大门枋上悬挂着一幅“第一世家”的牌匾,说起这这四个大字,可谓大有来头。

歙县昌溪乡昌溪学校语文教师吴敏伟:“传说是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跟陈友谅争天下的时候,他逃难到昌溪,得到昌溪人大力的支持,资助了他一些钱粮,大明朝建立以后,他为了报答昌溪人对他的支持和资助,他就赐了一块牌匾,第一世家给我们吴家。”

今年56岁的吴敏伟,是昌溪学校的语文教师,也是昌溪吴氏后人,说起村里的历史和古建筑,他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顺着他的指引,我们找到了这期节目的真正主角——“员公支祠”木牌坊。

员公支祠又叫“寿乐堂”,是吴氏分祠。木牌坊是祠堂的门坊,牌坊结构为四柱三楼,宽8.8米,高7米,四柱用抱鼓石支撑。上部为木质,有月梁、额枋,斗拱置于额枋之上。顶部为重檐庑殿式。匾上书“员公支祠”四个大字。高领垂脊,八角翘起,小青瓦,圆檐滴水,关檐板红漆雕花。表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中国建筑史说明》一书记载:“像这样造型布局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护如此完好的木牌坊,全国独此一处。”

作为徽派古建的重要类别,古牌坊在徽州大地上数目众多,但大多数以石质牌坊为主,像这样保存完整的木质牌坊实为罕见。相比于坚固的石质材料,容易腐蚀的木质材料能经受百年风雨,着实不易。据吴老师介绍,木牌坊首先在选材上就相当讲究。

歙县昌溪乡昌溪学校语文教师吴敏伟:“这个木牌坊,做的这些木料,全部采自同一座山,而且必须要同一个纬度、高度,最好是一棵树,如果不是一棵树不要紧,阳光、水分、空气、还有海拔的高度,最起码要达到基本统一。”

从牌坊的造型来看,木质柱、梁之上是翘角飞檐,盖小青瓦,具备避光沥水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昌溪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古祠堂有敬畏之心。

歙县昌溪乡昌溪学校语文教师吴敏伟:“这个祠堂里面是个非常神圣的一个地方,哪一个敢动祠堂里面的东西,一般是不会的。从年的时候,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学校了,那么老师还有村民,对这个地方,是一座学校嘛,保护意识就更强了。”

穿过木牌坊,是“寿乐堂”的正门,门楼上挂一匾额,刻“七叶衍祥”四个大字。

歙县昌溪乡昌溪学校语文教师吴敏伟:“它是咸丰皇帝赐给我们吴家的,叫吴大楠这个人,吴大楠79岁那一年,他做寿的时候,咸丰皇帝赐“七叶衍祥”这个牌匾,“七叶衍祥”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他这个人,他出生的时候见到了他的曾祖父,也就是说他太爷,他也见到了自己的重孙子,包括他自己七代,所以叫“七叶衍祥”,衍祥就是福寿延绵。”

寿乐堂前后三进,其建筑艺术极为精湛,大厅的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特别是正梁,由一根完整的木料搭建,长13米,被誉为徽州第一大梁。

作为吴氏分祠,“寿乐堂”能有如此规模和气势,可见当年吴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在徽州古村但凡有这样气派的宗族祠堂,想必是出了大人物,昌溪也不例外。不论是走仕途还是经商,历史的长卷里,昌溪人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徽州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由此可以看出吴、周、潘的事业在徽州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吴茶”和“周漆”正是昌溪吴氏和周氏家族从事的茶业和漆业。

歙县昌溪乡昌溪学校语文教师吴敏伟:“我们吴茶杰出的代表有吴永厚,吴炽甫,都是这个祠堂里面的,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我们昌溪吴姓的茶叶,就在京城里面,那是首屈一指了。”

除经商之外,昌溪人自古重视教育,正如乡谚所记:十三识文又断字,十五跟人下苏杭。哪怕是要外出经商,也不忘读圣贤书,注重儒商相济。

同期声:歙县昌溪乡昌溪学校语文教师吴敏伟从明朝一直到我们科举制度结束,我所查到的,我们这个村子出了个秀才,就是有功名的,就有人。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昌溪保存有元明清三代古建余幢,其中古牌坊三座,除了我们见到的木牌坊,还有一座石牌坊和一座砖牌坊。在昌溪乡人大主席胡清华看来,建设美好昌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传统,让传统古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

歙县昌溪乡人大主席胡清华:“近几年,我们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员公支祠、太湖祠跟周氏宗祠,都进行了修缮,特别是在文物消防方面,我们乡争取专项项目资金,建成了文物消防站,组建了义务消防队员,在特殊时期,昌溪村还组织义务消防队员,不定时的对这些文物进行巡逻和管护。”

昌溪的过往和现在,就像这昌源河,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要想知道村里更多的故事,恐怕得问问村庄水口这两棵千年龙凤樟了。不过,吴氏后裔吴观焰先生所写的诗句,倒是较为贴切的把昌溪做了个总结:

昌溪河水长又清,

历史悠久出名人。

诸多古建具特色,

无愧歙南第一村。

……

编辑:孟飞

二审:汪安倚

终审:陈先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