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料 >> 木料发展 >> 韩旭说说菜谱

韩旭说说菜谱

说说菜谱

菜谱图册也是旧书的其中类别之一,菜谱是旧书收藏的很好玩的一个种类。

菜谱非老旧无价值。年以后的各类菜谱书籍都有相当的内容,比如八十年代的《大众川菜》、《湘菜》等。这些书任何一册中的随意一个菜品都可以让一个相匹配的馆子起死回生。90年代以前的菜谱编辑、作者都是真正的厨师,他们非但善于厨艺,还保留了一颗纯真的心。厨师做菜,然后编写菜谱,这个过程下来才能把做菜的方法、食材、心得写清楚。即便每日在大酒店的厨房操手,但是没有了一颗纯真的心,怕也是很难让一个大厨师把他的绝学心得诉诸笔端,公之于众吧。

厨师做菜,恰如花艺师、园丁、木匠动手修饰花木、打造木器一般。记得前些时候旧书摊淘得了几册《食材》的食谱旧书。专门分门别类的讲述了食材的种类、食材的性质等。木匠做木器,首先也是熟悉木料,找不到好的木料再好的木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记得小时候,北方的农闲时节,每家每户都开设请木工师傅打造小木器,如椅子、小的衣柜等。木匠师傅在谁家打造木器就住在谁家,吃喝拉撒都是主人家包干。木匠来到主人家先看木料,做小桌子就要用水中浸泡了若干年的木材,做椅子要用新木料,有韧性,做床要用大块头的椿树木……。木匠选择好木料,第二天主人家备好木料,木匠吃一顿好吃的,中午过来才开始做活。有的木匠有个小徒弟,有的木匠就是自己干活。自己干活的木匠脾气最坏,他的墨斗、刨子、凿子万万不能玩。有一次,偷着拿来了给自己家打造椅子的木匠的墨斗玩,这个木匠一顿打骂。自此,总认为木匠是个不好相处的人称代词,而非名词。

菜谱有时候又和厨师没有关系。就如医书和医生一样。收藏菜谱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大厨师,恰是不是厨艺高超才内心极度渴望收藏菜谱。是谓之:缺啥补啥。

某日,莫大兄来含章书局选购的菜谱莫大兄善于厨艺精通传统川菜

菜谱是实用性的书籍,收藏让菜谱失去价值。

某一书友,是一个穷酸的老师,工薪阶层,屋中无黄金,祖上没豪宅。然而,心胸却是大的惊人。他旨在收集最好、最精、最稀缺、最有价值的菜谱。听说已经小有成就,各种民国版本菜谱收集了不少。暗暗为这些被他收集的菜谱失落,被他这种穷酸之辈收藏箧中,还不是“妙龄美人嫁老头”,毫无实战可能呀!绝好的一道菜,往往不在于食谱上的烹饪技法,食材才是最好的底裤。

之后的菜谱书籍不能成为菜谱书籍,叫做菜品图片欣赏更恰当。90年代至今的菜谱书籍多是铜版纸彩印,画面鲜艳,质量压手。提及这一类的菜谱书籍,不由自主的让人想到金盾出版社、某科技出版社,胶装的书脊,轻轻一翻,一页一页的落下来了。可能是这些出版社认为食谱就应该是一页一页的拆下来看,站在厨房边沿看。他们也是真够操心的,做出来的书也是在迎合这些站在灶台前边看菜谱边炒菜的厨师吗?

80年代后的菜谱编辑水平参差不齐,大厨师、名厨也多是徒有其名之辈。绝难出现《栾蒲包与丰泽园》的情景、北京全聚德的地道……。不久前还听闻狗不理包子的负面消息,传承了上百年的名店铺都已经是菜品走下坡路了,可见如今的大厨师、真正的名厨师的稀缺性。

菜谱总归是木料而非木匠,要想做出可口菜品还只能祈求多出几位名厨师、大厨师,决不能单单地寄希望于老旧的菜谱。

解放初期,各种名厨、大厨师都积极总结、传承各自的厨艺。后来就有了《中国菜谱》一书,再过若干年,按照地域整理加工后的《中国菜谱》更名为《中国名菜谱》。名菜谱也是菜谱,系统保留了地方特色传统菜品的功劳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有一老者书友,遍访老旧菜谱。一日在一旧书市场偶遇这位老者,和旧书摊主人正在议价。我远远的就看他满脸的怒气,老脸上镶嵌的老嘴巴一张一合,如菜市场水池里待售的花鲢的嘴巴一般。8元钱的一册旧书,至于如此没有身份的讨价吗?下次再一起聊天的时候,总感觉这个老书友淘回家的书没有阅读。我的脑子里但凡读了几册旧书的人都不会那么斤斤计较、那么尖酸刻薄。有一书友说,他读的是他最喜欢淘的《参考消息》。

菜谱是厨艺的媒介,链接了每一道菜和厨师的每一把厨具。菜谱会最早出现的时间定不会晚于东坡居士生活的时代。他的一曲《猪肉颂》,道不尽的吃家风范。悬高粱,藏密室,不如让菜谱放在餐桌边。

文中配图重庆旧书所有

学术顾问万龙生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