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全国都有。石城洋地一带是最为出色的。这一带的人们很早就开始用木桶盛水,木桶蒸饭,木盆洗脸、脚桶洗脚。女儿出嫁也要备上脚桶、马桶、水桶、茶盆等嫁妆。这样,箍桶成为不少当地人的谋生手段。技术好的箍桶师傅,大户人家常常邀请去制作。开始是日用品,后来是工艺品。当地箍桶的品种最多,花样最多,技术要求相当高,工艺也相当讲究。有些大户人家的箍桶制作,还特别讲究。这样,当地的圆木箍桶工艺也越来越好。箍桶业盛行于明朝,到清朝年间最为兴盛,技术也达到了顶峰。
洋地位于石城县赣江源镇东部,处于武夷山脉。境内有众多溪流。这里素有“八分山一分地一分田”的说法。溪流两岸,崇山峻岭,山上多杉木,特别轻、软,又不怕水沤,是做各类桶的好材料。历史上洋地区的传统手工业就较为发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地木匠手艺有“方凿”和“圆凿”之分。学“圆凿”的擅长制作澡桶、水桶、脚桶、马桶等圆形木质生活用品(即箍桶)。所以箍桶匠在木制业中又称为圆作。木制家具一统天下的年代,箍桶匠成了五行八作中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行当之一。当地工匠以积分学的原理,将一块块窄而平的杉木块拼成圆柱形、圆台形的桶,有的还带有曲线。这包括:水桶、饭桶、洗脚桶、洗脸盆等。箍桶匠的营生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固定经营的小作坊,他们既是店主又是大师傅,边加工、边出售成品木器:还有一种流动作业,挑着担子,在大街小巷吆喝揽活。一旦揽到活,便停下来,在主人家门口就地加工。这类箍桶匠有自己的担子。他们的担子与其他手艺人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即担子的一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桶。其作用一是放置各类工具,二是当做凳子使用,干活时坐在上面。所用工具,除了木匠常用的刨子、锯子以外,还有3件特殊的工具,即圆刨、板凳刨和圆凿,另外防漏的麻丝和油腻子必不可少。制作油腻子是箍桶匠的一项技术活。它用桐油和石灰膏按一定比例,经过较长时间揉拌而成。其成分比例,完全靠箍桶匠自己凭感觉和经验掌握,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箍桶木料以杉木、苦楝树、樟树、漆树等为主,民间也称为“和木”。这些木材呈白色,质轻,有香味,是制作桶器的上好材料。大凡准备做桶的人家,早就会备好木料和桶箍。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数竹箍,好一点的是铁箍,最好的是铜箍。使用什么样的桶箍,反映出这家人的生活水平。因此,若是家里有姑娘要出嫁,再穷也要打制几副好铜箍。箍桶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它们全用手工,制作难度很大,需要师傅手把手教授和徒弟的心神领会。要成为一名熟练的箍桶匠人,可能要花费五年时间。箍桶流程主要分为下料、出粗、刨斜边、拼板上箍、铲沟槽上底、打磨出细等几道工序。其中,涉及的弯曲造型是技艺的难度和特色。从锯板取料时,箍桶匠就要计算好板块的弧度。刨斜边又是加工桶器造型好坏的关键。如果是圆形桶器,刨斜边用的是平板刨。平板刨都用硬质檀木制成。刨身中心开有斜膛,插装宽形刨刀。操作时,平板和刨刀口都朝上,箍桶匠在刨斜边时,将平板刨一头着地,另一头嵌在坐桶边上,两手紧抓木板在平板刨上刨削。为使每块板料的斜面一致,箍桶匠每刨完一块板后,总要将斜面紧贴刨面之上,不时用自制形尺搁量弧度。如角度符合,则放在一边。如不符合,再继续刨削,直至符合标准为止。拼板上箍是箍桶匠的绝技。经验老到的箍桶匠制作桶器,一般一次就能加工成形。成形后,箍桶匠要在底部用钩锯锯出一圈槽缝,再用串铲铲出沟墙,接下来上圆底,紧箍再出细。这样,一个滴水不漏的桶器便制作完成。箍桶匠做桶作,总是很精细。除了需要比例匀称以外,上面的盖子及桶圈等,都需要严丝合缝。打的箍,更要见出箍桶匠掌握圆度的本领。无论是铁还是铜,上中下三道直径尺寸都是固定的。箍的大小,必须一眼认准,大了箍不住,小了箍不上,俗话说:“箍紧必炸。”箍桶是洋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箍桶工匠们以他们的智慧、技艺,取得了较高的业内成就。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不锈钢日用品的兴起,箍桶业渐渐失去了光华,木质圆木桶作也逐渐退出人们视线。目前的箍桶作品,主要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另外,传统箍桶的艺人也越来越少,很少有新的从业人员加入。箍桶工艺在传承上出现了难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