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中国文物古桥集大成的电视纪录片《一个人·百座桥》,于3月26、27日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黄金档19:30首播。泰顺廊桥、仕水碇步以及浙江庆元、福建蒲城等地的廊桥等重磅出镜。纪录片主人公摄影家吴礼冠先生年过七旬,历时16年,足迹遍布26个省份,行程逾26万公里,寻访了多座古桥(其中80%为国保级文物),留下了3万张古桥照片和十几万字的调查笔记,并出版《图像中国古代桥梁》,《匠心桥饰》等多部桥梁著作。对于这份长久的坚持,军人出身、已年过古稀之年的中国古桥委委员、古桥摄影家吴礼冠一直都有一份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从年起,他开始把镜头对准文物保护级的中国各地古桥,为古桥留影像、出画册、办展览、进课堂、做宣传,为保护古桥,传承传统文化奔走。他表示,之所以在有生之年乐此不彼地为古桥摄影奔走,只因为“中国的古桥一砖一瓦有历史,一桥一木有故事;因为有了桥,道路得到继续延伸,人行车马不再止步。”年,吴礼冠先生到浙江泰顺、福建宁德等地拍廊桥。廊桥作为一种固定的桥式,即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桥头大多建有门屋,桥内侧有栏杆或栏板,有固定的坐凳供挑担客落脚歇息。廊桥集对称、和谐、韵律美于一身,营造技艺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他越拍越兴奋。画面一: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引发洪水夹带泥石流,把浙江泰顺县的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省(市)级保护的廊桥冲毁了。三座廊桥损毁后不久,村民请来一位木匠,和村民一道,抢运因洪水散落的木料,着于谋划修复廊桥。这位木匠叫曾家快,46岁,他曾拜廊桥非遗传承人董直机为师。由于勤奋好学,很快成为“绳墨”——廊桥建造的墨斗、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建造以及修复好的廊桥有15座,包括到台湾南投建造了一座新廊桥。曾家快说,修桥是渡人,抢救、修复廊桥只是行为过程,守桥、传承、发扬才是坚守的态度。修桥、铺路,积善积德,才是做人的本分。画面二:浙江庆元是全国有名的廊桥之乡,廊桥的大量出现,与一个人的传说有关。大约在年前,有一位叫吴三的庆元人,发明了原木砍花法,成功栽培出最早的人工香菇,庆元成为全国香菇养殖技术的发源地,吴三成为乡民膜拜的菇神。明初,在国师刘伯温的大力倡导下,庆元的香菇业得到了朱元璋的皇封特许专营权。此时,庆元香菇业空前繁荣,形成了以香菇种植和贸易致富的“菇帮”,刘伯温的善举,让庆元人民感恩至今。庆元遗留至今的廊桥,大多建造于明代,跟香菇业的繁荣有直接关系,当地许多廊桥是由菇民捐建。此时,聚集了来自浙闽各地造桥的能工巧匠,让廊桥建造进入了高峰。画面三:福建浦城县临江镇桥西村有一座廊桥,名叫镇安桥,始建于宋代(具体年月不详),明洪武元年()、明嘉靖八年()先后两次大修,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9月12日下午4时许,桥面突然起火,救都无济于事,廊桥瞬间大半被烧毁。村民们没有唉声叹气,很快“燃烧”起修复廊桥的热情。有的捐5元,有的捐10元,有的捐几千元,多的捐了30万元,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筹得善款多万元。村里请来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队伍,于年11月10日动工,年7月15日竣工,廊桥修旧如旧,一座廊桥又横亘在临江河上。廊桥修复了,村民重订护桥规章,购置了一批消防设备和监控器材,推选了一名护桥员,专门负责廊桥的保洁和巡查。凝聚了人心,续记了乡愁。一座廊桥与村民继续“对话”。该纪录片由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策划,中国著名纪录片人应启明先生担任总监制,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注册承制单位禾力悦志文化传媒负责拍摄。来源:CCTV-9▲点击上方卡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