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秀,感谢各位好友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三秀红木将在这里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红木知识,今天要说的主题是“拆房料”。
“拆”字,在近几十年的中国地位非常特殊,因为他几乎拥有逆天改命的“超能力”,是最接近现实的“暴富神话”,一个大大的“拆”字,能拨动千万人的神经,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几乎同一时期开始,“拆”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也掀起了狂风骤雨,几乎赤贫的人家纷纷拆掉仅有祖产,瞬间“单车变摩托,旧貌换新颜”。
而不同的是,我们拆出来的是“地”,他们拆出来的是“料”。几种传统红木的原产地,几乎全在这些国家,百年前他们的先人肯定无法预知当今红木的价值,但他们绝对了解这些木头的性质,所以在建房修缮,大件器具上一定会优先选用品质极佳的红木为原材,也许大红酸枝房屋建的不够气派,黄花梨器物做得也不够精美,但着实为后人留下了“单车变摩托”的机会。
中国的“拆”,其实是以房地产为中流砥柱的经济腾飞,国人富起来了,红木家具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油性、白皮、顺纹、二标料,这些略显专业的木料词汇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其中“拆房料”便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顺理成章地代表了品质和奢侈,国内的“拆”爆炸式增长,国外的“拆”也就遍地开花,两个世界的“拆”紧密跟随、血脉相承。
拆房料被奉为极品究竟好在哪里?要了解其中的真像必须从红木家具基本属性说起,中国的家具历史传承数千年,说的是文化、工艺,并不特指红木,只是随着家具历史发展,工艺越发精湛,考究,用料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精工首选硬木,也就是红木。到今天,“红木家具”几乎成了传统家具工艺,明清古典家具的代名词,红木的确有着优良的性能,动辄数百年的成材周期。让它与普通白木性质有着天壤之别,但红木再好也跳不出它是木材的本质,它依然有变形开裂等一系列木材该有的基本特征。只是“稳定性”远超普通木材,同种红木稳定性差异形成分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红木本身质地,树木自身环境,光照,养分,树龄,健康状况造成的质地差异,现在我们提及“拆房料”必加一个“老”字,拆房老料其实是有轻微误导的,红木中老料的概念很笼统,通常指密度油性,又能指树龄,还能指采伐时间久远,拆房料采伐时间上肯定老,但密度油性树龄上就不一定,这里消费者也不必过于担心,根据经验判断,拆房料在这几个指标上通常不会太弱,也许是以前原材充足选择多,优先选用好料。
总之,拆房料自身稳定性大概率不差。再就是外部因素,它才是拆房料的真正精髓,木材的稳定性与处理工艺有极大关系,处理木材无非就是烘干和煮蜡,煮蜡处理算是作弊,以后专门聊一期,烘干是正常家具制作的必经工序,如果没有烘干再漂亮的家具你也不用看,关于烘干大概率会存在认知误区,以为烘干是为了降低木材的含水率,如果红木爱好者这么认为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也是这个目的就实难接受了,木材会与空气交换湿度,比较玄乎的说法是“木材会呼吸”,空气湿度大的时候木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家具膨胀轻微变形,空气湿度低,木材会排出水分,加剧收缩,收缩就有可能造成开裂,如果烘干只是为了降低含水率,那怎么保证摆在家里的红木家具永不吸湿?
家里有湿度表的朋友一定知道,别说季节变化,晴天、阴天,甚至早晨下午室内湿度差异都是比较大的,所以说烘干工艺绝不是为了含水率,单纯处理含水率会非常容易,烘干房开足功率三天,降到3%不难,也不会有二次烘干多次烘干这些操作,烘干的真正目的形象地说,是为了给木材强身健体,实际操作中会人为让木材干燥,吸湿不断循环,使木质结构内部可承受收缩膨胀区间慢慢变大,趋于稳定,极脆弱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裂开,让它暴露出问题才能去除掉,了解了这些下次再发现工厂给你的木材上浇水就不必发出一声尖叫了,烘干是人为处理,再回头看拆房料,他可早就历经了数十数百年的收缩膨胀,被无数极端气候锤炼过,变成了木中“施瓦辛格”,体魄无比健硕,人为烘干是业余选手赛前集训,拆房料是专业队多年苦练,同台竞技,必定被吊打。
拆房料优秀的品质是否被古人提及过,没有去考究,知道的朋友还望不吝赐教,我所知道拆房料被发觉最初主要是因为原材开始紧缺,清楚记得几个宝岛木材商跑到越南非常偏僻的农村扒了人家破旧木屋给人修新房,当地物价还很低,回来卖两根柱子就能回本,这种靠信息差捡漏,现在已绝无可能,当地但凡有老房子老家具的人家都免不了去砍上几斧头,刮上几刀,自发形成了全民皆拆迁队的风气,到今天,当地黄花梨酸枝的房子,除了文物单位都成了传说,极少的缅花房子没拆,也是因为前面家里已经拆了酸枝房子,早已发家致富奔小康,缅花的留着奇货可居,不着急拆,市面流通的拆房料也寥寥无几。我们切不可在做拆房捡漏的美梦贻误战机,老老实实去料场购买,且用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