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河古琴关于古琴各种木材的介绍

我们都知道制作古琴的材质来讲是有很多的,一般常见的古琴大部分都是桐、杉木制,这是为什么呢?

斫琴的面板木料要求“轻、松、脆、滑”。历代造琴都重视琴材为:面桐(梧桐-现指青桐)底梓,所谓阴阳材,桐木为阳材,梓木为阴材,琴面板起传音和振动发声作用,故常选质轻而传音良好的桐木;琴底板起托音(匮音)作用,和面板一起振动,故常选用较为坚实但又不过硬的梓木制作。

泡桐

泡桐树,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Paulownia)的树种。

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多,既适合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又适于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行农田林网化和农桐间作。

也就是说泡桐生长时间快“三年成林五年成材”。其材料必定松软。松软意味着有寿命。大家也都知道古琴可以传世。几千年前的古琴现如今依然能弹。我们也都知道古筝的面板大多为泡桐。所以古人云“有千年的琴,没有百年的筝”。这句话也证实了泡桐因为松软和生长快的特性所导致了必定不能长久的结果。再说泡桐树的寿命也很短的就三十年。而且很容易烂根。

青桐

在中国的《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在诗经,大雅的“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该诗说的是梧桐生长的茂盛,引得凤凰啼鸣。菶菶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

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说到梧桐。在说到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在此篇画里,也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他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遇见梧桐才降落到上面。可见梧桐的高贵。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里,有这样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由于古人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所以今人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在以前的殷实之家,常在院子里栽种梧桐,不但因为梧桐有气势,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而"伏羲伐桐制琴"也是因为青桐能招来凤凰。所以青桐是古人斫的首选。

松木:以松制琴早有记载。琴书引(环记)云:(唐)雷威斫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为琴妙过于桐”。松的种类较多,大多比较松软,易于加工。红松结构细理,白松稍粗,但更轻软,与桐木相近,振动良好,不易翘裂。黄花松(落叶松)稍硬,干缩大易裂,油漆性稍差。马尾松(青松、山松)与黄花松性质相类,含松脂较多,如遇古材亦可斫琴,但最好用火烘烤,以除去部分松脂。北京民宅旧材中以松为多,大多产自东北兴安岭或长白山。黄花松琴发音清爽坚润,但音量稍逊。

杉木

杉木:多产于南方,色浅黄,纹理直,结构稍粗,较软,易加工,不易翘曲开裂。作琴面底板均可,北京民宅旧屋板多为杉木。作者曾获地下出土古墓(可能为辽、金、元、明、清)中杉材多片,长期埋于地下深处,材色已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两端已朽糟腐蚀成山形,但纹理明显,制成数琴,发音刚劲清亮而厚。历代古琴中杉材亦不少,如北京故宫藏唐琴“九霄环佩”为杉木制(纳音为桐),另一唐琴“飞泉”亦为杉材。宋琴“___宾铁”亦为杉木制,发音清透。作者七十年代在太原见到元琴“古灵”,琴底刻有铭文,记述该琴材取自济阴唐代墟墓中古败杉,发音清透。

柳木

色稍白,古材呈黄褐色,纹理细直,稍软韧,比桐木稍硬,易加工,但有时会变形,须经风化及火烧处理。柳木板制为二琴,发音清亮而厚,散泛按均佳,泛音尤清爽灵敏。

柏木

色黄红,边材黄褐。纹理直或斜,结构细,稍重,有韧性,香气浓重,缺点是木节较多,制琴时必须去除,补以桐木或他木,尚易加工,油漆性稍差,柏木属阴材,耐腐,少见于制琴。

红木等硬木

做岳山冠角底版可以,做成面板不导音且无韵。更适合做家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