馃印鲜活的清明风俗图

春风散漫,草长莺飞,“清明”似归人般如期而至了。乡野间,炊烟袅袅升起,家家户户又翻出了制馃工具——馃印。

这不起眼的风物生得有些许鄙陋,而一年中的大多数时日又深藏“冷宫”。但它却是民间木雕的一个品类,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是衢州“馃文化”的载体与物证。

作为食俗,清明馃与粽子、麻饼、年糕、醅糕、酦糕一样,既是农耕文化的衍生,又是传统宗族观念的体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到来,食品被作为商品批量生产,而食俗也变得有食无俗。年糕加工机器的普及,让打年糕的习俗渐行渐远,也让馃印的兄弟——糕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清明馃是幸运的,至今馃印依旧被三衢百姓所使用。

但愿数十年后,它不会和许多地方的糕印一样,仅仅是收藏家的收藏对象。

“馃文化”见证“三节”合一

提及清明馃,想必无人不晓,此乃清明节食俗也。可是“清明馃”恰恰来自另一个节日——寒食节。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大腿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归国成君后,介子推不愿做官,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来到绵山恭请介子推出山却被拒而不见,于是晋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也就是节气清明的前一天,不得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因此称为寒食节。后来衍生出了带着冷食上坟祭祖扫墓的习俗。而衢州地区的寒食正是馃儿。

在衢州传统风俗中凡过年、做寿以及办白事之时都要做馃儿,然而米粉所制的馃都是白色的,为什么单在清明这天会做青色的馃呢?据明代《七修类稿》记载:“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原来古人观察到春分过后的清明时节,日照时间长了,大地的阳气盛了,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补充阳气了,故在寒食里加人驱除寒湿、补充阳气的植物,譬如杨桐、野艾、鼠麴草(青蓬)。此外民间认为青馃为“清”,白馃为“明”,青青白白才是“清明馃”;还有将尝第一口青馃称作“尝春”的说法。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原本作为“寒食”的馃儿里又有了春季节气清明的时令意义。

图:鼠麴草在衢州乡间叫做“青蓬”

开着黄花,遍布田野的青蓬就是衢州青馃的植物原料,在清明前的乡野田间经常可见采青蓬的人。古时候青年男女带着游山玩水赏春光的心情,一边踏青一边采摘青蓬,颇具青春情趣。而这踏青的习俗恰是来自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

唐代之后,时日较近的上巳、寒食、清明三节融合,清明节便具有三重含义。小小的清明馃就是最直接的见证,并将风俗“写”在了印具之上。

小小印具,让馃“活了”

每当形容子女与父母抑或兄弟姊妹长得像,衢州百姓总爱说“一个馃印里印出来一样”。馃印又叫馃模、馃板,它的使用原理跟印刷书籍的雕版一样,起的就是模本的作用。根据馅不同,衢州的清明馃有甜馃、酱馃、菜馃之分,由于菜馃多为木梳状且皮薄,因而使用到馃印的多为圆形流质馅的甜馃与酱馃。

图:用馃印制馃

衢州市石梁珊塘村的余大妈为笔者演示了制馃的方法。首先将刚出笼还冒着歊气①的熟米粉揉成一个个圆团,接着在大拇指上蘸点防黏的黄蜡油,在圆团中间钻出一个凹槽。再将馅填入如同小酒盅一般的圆团中,然后封上开口,一个圆滚滚的“馃团”就成形了。这“馃团”在苏杭地区称作“清明团子”,是该地区流行的清明食品。样貌煞是可爱,却少了几分精致。馃团要成为馃儿就全靠下面这道由馃印担当的工序了。只见余大妈将馃印的活页放下,上面的眼子与底板上的雕花恰好重合组成了一个圆柱体凹槽。接着将馃团放人凹槽中用手掌小心地揿压,馃团渐渐地贴合了整个凹槽。“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力度,不然会破皮,内馅即溢出。”说着她将活页翻起取下印成的馃儿。除了外形变得更加精美外,因为底部平整也更容易放置了。

图:草书体福字馃印

说到这雕花,它反映的大多是百姓美好的祈愿。在乡野间笔者见到的馃印里有雕着“福禄寿喜”字体以求祈福的,有雕着跳跃的鱼儿象征着“鱼跃龙门”的,有刻着喜鹊立在枝头喻示着“喜上眉梢”的,有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还有印着如意图案祈求吉祥如意的。它们不仅让馃团成了馃儿,更像是赋予了生命一般,使馃儿“活起来了”。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用做点心,都是那样的秀色可餐。

小馃印里蕴含大智慧

在旧时,馃印的款式、做工、质地也是一户人家身份的象征。甚至兄弟分家时,也会针对一个小小的馃印而进行抓阉。

质地上,馃印多为常见的樟木与杉木。樟木较轻,易取用。杉木比较实,耐磨损。而在一位收藏者家中,笔者还见到了民国时期楠木质地的馃印。

要说衢州的馃印与外地糕模、饼印最大的不同当属结构,外地的模印多为一块木料中凿槽、雕花。而衢州的馃印为两块木板组合而成。可翻动的称之为“活页”,而下面的底板雕有花纹,翻下活页,花纹恰好在眼中;两块木板通过钉在底板上的耳装木片连接在一起,两端木片凿有榫眼,供活页的转轴运动。

那馃印为何要设置活页?因制馃所用的熟米粉较黏,馃团揿入槽中往往会难以取出,所以活页上眼的内圈妙地设计成齿状,以增强脱模。只要翻开的活页,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便是衢州工匠的智慧。

在衢州老街木匠铺里的师傅告诉笔者,制作一个馃印需要选料、打轮廓线、粗凿、细雕、组合等多道工序,为节省时间一般都是批量制作的。尽管今天的馃印多是木匠全程操刀制作,然而据石梁镇年近九旬的老木匠吴龙泉回忆,旧时一些雕花精致的馃印都是由木匠师傅先做好轮廓然后特地请雕花匠专门加工精制。

图:老木匠吴龙泉制作的单眼馃印

①歊气:歊音同“嚣”,指腾升的水蒸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