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子文海我看庄子的ldquo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我看庄子的“忘”

井盼盼

庄子文中多次出现“忘”字,如“忘年忘义”(《齐物论》);“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诚忘”(《德充符》);“其心忘”“忘言”“不忘其所始”“坐忘”“回忘仁义矣”“回忘礼乐矣”“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大宗师》);“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天地》)等。“忘”要先达到忘物、忘情、忘我,以至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我们美学中审美经验的“距离说”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两者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庄子的“忘”是指将自己剥离外物,使心灵回归本性自然,实现物我合一,自在遨游于天地之间,然后达到心灵的自由。这种“忘”肯定要摆脱外部环境的束缚,摒除杂念,那就要是超功利的,无实用目的,这与我们美学原理中的“距离说”有相似之处。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其《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是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省的发现,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这种距离也不是观赏者与之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而是一种美学上的心理距离,是一种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而如何保持这种心理距离,就需要我们抛却外物束缚,忘记功利,以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够产生美感,更好地进行审美欣赏和创作。

庄子在《梓庆削木为锯》中说到梓庆在创造作品时的心理活动:“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梓庆何以能够造出令鬼神惊惧的作品,就是因为一个“齐”字,也就是“忘”。在庄子看来艺术家只有把所有“非己”的东西排除,才能创造出与天合一的作品,也才能和天地相统一,进入纯然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主体必先摆脱诸多欲望的干扰,去掉一切对是非得失的思虑,保证身心的清静。如此,我们才能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庄子还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神人没有有意的作为,无意求功于世间;圣人无心汲汲于声名。庄子认为我们达到这三种人的境界,忘记功名,超脱万物,就能够无所待,逍遥而游。我们欣赏审美作品时,也要有所忘。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的第一节就谈及审美态度,他举了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例子,说明形象随着审美主体的经验和情趣的不同而改变。古松于木商是实用性的木料,可以架屋制器;于植物学家是科学类的物种,需要归类查异;于画家是美感的意识,有苍劲的气概。这三种不同态度只有第三种是审美的态度。是因为画家在看这个古松时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而不是以实用的观点去欣赏,忘记功利,才能觉察到古松本身苍劲的美。

《大宗师》中庄子为我们解释了何为坐忘:“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先是“忘礼乐”,接着是“忘仁义”,忘掉了全部。从“忘仁义”到“坐忘”,通过逐步上升的过程,最后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从外到内,逐步实现忘却自身后的清静,使身不再困,心不再扰,无碍地与“道”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同於大通”,以此达到人格上的升华,精神上的超越。可以说,审美主体正是通过“忘”才实现了对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才可以进入真正的“天人合一”审美境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不能与欣赏的事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便不能看到事物本身的美。我们早晨在校园匆匆而过时,可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