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如意坊那些似水流年的往事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07905.html

在如坊尾经营的行当也为数不少,其中觉得最有趣、最具西关特色的是"梳髻勒面"一一

从业者都是些精于打扮、能说会道、通晓人情世故的中年妇女(时称"西关嫲"或"西关嫲姐"),其谋生手段是为妇女梳头挽髻、刮除面毛,有时也会为婚嫁人家做姐挣钱糊口。大妗姐是广州话,指"女家请来陪伴新娘的临时女佣人"或"按旧礼俗指挥男女双方举办婚礼的妇女",粤剧《拷红》中饰演"红娘"的著名演员卢秋萍,曾在年香港制作的粤曲贺岁录音带中有"大妗姐我担当,我个红娘又歌唱又弹,愿全世有情啊人都笑开颜"的经典唱词。

昔日的梳头勒面

"西关嫲"把两张小板凳、一碗刨花水往别人店铺门前一放,手拿一把梳子或者一根粉线就可以开工食了。刨花水是重点,它是将新砍下的香樟树木料经剥皮、刨片、晾干、温水浸泡等工序制成的、色如雪花的胶液,在清水里泡出胶汁即可用来蜡头。

由于"西关嫲"做事爽快利索,服务热情周到,加上贪靓者众,因此顾客总是源源不断,甚至有人甘愿长时间排队等候,每逢吉庆节日或婚嫁吉日,"梳头挽髻"的生意更加火爆。

根据"西关嫲"的特点,我曾自创一首童谣:"把口好似过油,做嘢真係够爽手,替人勒面又梳头,刨花胶水当头油,粉线刮面滑溜溜,扮出靓女有睇头!"我记得年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即陈家祠)举办过《广州百年风情——馆藏万兆泉陶塑作品展》,其中就有一件反映旧时"西关嫲"为客人刮面的展品,更有人配诗曰:"贪靓之心自古同,阿婆开面好手功。丝线一卷汗毛去,归来满面是春风。"这首诗虽然写得略显简单,用词也不是很准确,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昔日"西关嫲"为人刮面的情景和效果,可供读者诸君参考。

以前如意坊的水上人家

如坊尾还有一片狭长、平坦的地带(时称"长桥"),该处设有水上派出所、水上办事处以及水上运输社等机构和组织,还有一个凭票供应的国营粮油副食品合作社(时称"长桥合作社"或"长桥社"),该社货源充足、货品齐全且价钱公道,所以深得周边街坊们的青睐,而"长桥社"所在位置便是如坊尾的尽头,站在此处珠江景色尽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我父母曾到"长桥"运沙石起屋,他们说那时常会闻到随风飘来的浓浓的酱油香味,那就是广州酱油厂的"产物"。

以前广州人常用"十行九档"来形容某处生意档口多,行当聚集,市场竞争大,挣钱很不容易,昔日如意坊何止如此,简直就是"十行百档"。此因当地人经商意识极浓,生意头脑似乎与生俱来,世代从商、子承父业者大有人在,夫妻档、兄弟店比比皆是,家家户户门前摆档做生意,货无大小都拿来售卖,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坊里流金巷溢银"!当年家母有四位家住如坊的小学同学,他们家里都是开档做生意的:钟姓同学家经营木材铺,曾姓同学父亲是卖猪肉的,郭姓同学家和杜姓同学家分别是开凉茶铺、打金铺的。难怪当时有人形容如意坊人"三岁识卖芫茜葱"、"人人揸得秤(掌秤),个个识揸刀(切肉刀)"。

水上人家

喜欢做生意是一方面,会不会做又另当别论。如坊的商贩们个个都"精甩尾"(广州话,意为"十分精明、工于心计"),计价快而准唔使讲,单係睇佢哋嘅经营手法,你就不得不"写个大大的‘服’字",比如:肉贩会用刀把猪骨、排骨上的肉剔得干干净净,此因当时肉价比骨价高,肉贩们生怕肉不剔净会少挣了肉钱,于是就有了这个"骨肉分离"的做法,其头脑之精明由此可见一斑,旧时广州有句歇后语"猪肉佬刮砧板一一连渣都刮",用它来形容如坊肉贩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药铺会向顾客附送一包"送口果",以便服药者食用来消除或减轻口中的中药苦味,店家对顾客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更令人叫绝的是,卖豆卜的小贩会将豆卜用一根长若筷子、粗如麻袋针的铜针(该行当的专用物,当时有人以打制此物为生)串起,然后用一根水草穿过针眼,把成串豆卜提起来交给顾客,顾客只需手提水草便可拿稳豆卜,无需用其他物品盛装,这种独具匠心的做法既方便顾客,又节约环保,真可谓一举两得,如果係"马尾穿(串)豆腐"就惨了

当年在如坊尾"长桥社"所在位置向西拐个弯,就可以看见珠江水岸边有密密麻麻一大片的木屋(时称"水棚"),水棚从如坊尾一直延伸至西郊口,场面十分壮观。

走近水棚,可见内街有六七条小巷,沿东西向还架设了数条狭窄的小桥供人行走。这些水棚以杉木、杉皮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支撑水棚的杉木桩径直插入河床的泥沙中,涨潮时水棚离水面只有二三十厘米,所以从远处望去,水棚就像一艘浮在江水上的大船。水棚内空间狭小,最大的也不过十来平方米,水棚居民一家大小的起居饮食、休憩睡觉全在这里。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水上居民,他们全家甚至好几代人在此过着"浮家泛宅夜枕河"的生活,有的靠捕鱼捞虾卖钱养家,有的在铁路南站、"市二运"等国营、集体企业打散工,还有为数不少的如意坊小商贩。由于水棚居民勤快又爱清洁,而且生活用水方便(用吊桶直接取回水棚下的江水),因此他们家里的家具、木板都擦拭得洁净无尘、光可鉴人。

抗战时遭到日军空袭的如意坊

住在水棚里面,四周江风习习,令人感觉格外舒爽,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会觉得十分清凉,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懂得敝帚自珍的水棚居民便乐得栖身于此了。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可惜天有不测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无情地摧毁了如意坊水棚居民惟一的家园,吞噬了他们屈指可数的家当,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如意坊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变。有文章说那场大火发生于年,也有人说是年上半年,这些说法都不准确。

时间定格在年4月26日(农历戊戌年三月初八),这是家母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那天骄阳似火,又正值江水退潮,如意坊四周干涸异常,突然位于"如坊中"的水棚区燃起熊熊大火,水棚上的木料瞬间变成狂飞乱舞的火龙,情况相当危急,消防车接报赶来,却因当时市政部门开挖路面敷设水管而无法驶入火灾现场,稍后前来增援的消防船也因火势太大无法驶近起火处进行扑救,碰巧当时附近又抽不到水灭火,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老虎"继续咆哮、肆虐,霎时间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大火也在残忍地烧痛着人们的心。

sale

贫穷的水上人家

大火发生时,有很多人(包括家母及其家人)站在如坊口看得目瞪口呆、胆战心惊,不少人说从来没见过烧得这么大的火。面对大火,水棚主人们反应各异:有的呼儿唤女,大声吼叫;有的呆若木鸡,不知所措;有的捶胸顿足,痛哭流涕;有的歇斯底里,试图冲进火场最后人们动用了铁路南站的火车头装水进行扑救,才将这场大火彻底扑灭,整个灭火行动历时2小时。大火扑灭后,现场一片狼藉,满目焦黑,原本插在江水里的杉木桩变成了一段段露出水面、还在冒烟的黑炭,似乎在无声地哭诉着刚刚经历的惨痛。上文提到的那位杜姓同学的家被烧得家空物净,现场只剩下一个书包。每当忆及于此,家母对当时那种悲惨的情景总是感同身受、万分痛惜

事后有关部门查明,这场大火一共烧毁木屋间,火灾是由如意坊木屋区一居民煲药余火掉在木板上引发的,坊间的说法更具体:一名老太婆煲中药时不慎引致火灾并且葬身火海

大火扑灭后不久,火灾现场还有一个令人难忘和感慨的情景:

水棚居民纷纷赶回自己的住处,面对眼前的一切,他们无暇细想,只是一门心思进行紧张而忙碌的收拾,希望能捡回有用的东西,以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一俟水退,他们还按各自的"地盘"划线为界,以示"互不侵犯",然后手持筲箕、脚踩滩涂,全神贯注地在一片中搜寻和打捞着什么。起初旁观者都不明就里,深感诧异,有人还开玩笑地说:乜都烧晒啦,唔通仲有金执咩?

正所谓"一世都有新闻听",当看到有水棚居民手持金器、欣喜若狂的样子时,现场围观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水棚居民是"禾秆冚珍珠,有钱冇人知"一一许多水棚居民尤其是居住其中的如意坊小商贩都很会持家理财,他们将平日辛苦挣来并攒下的钱拿来购买金器,以期保值增值和用作养老防身,平时这些金器就悄悄存放在家中,外人从不知晓。难怪大火熄灭后,他们那么迫不及待地实施"抢救"了。尽管打捞回来的一些金器已被挤压或烧至变形,但是对于水棚居民来说,这些凝固了他们的劳动血汗、寄托了他们人生希望的宝贝能够劫后余生、失而复得,当然是值得庆幸和感到欣慰的天大喜事了。

今日如意坊码头

火灾过后,如意坊水棚并没有原地重建,也没有建起其他新房屋。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市政府的妥善安置下,这里的多户居民与其他地方的水上居民一样分批迁居陆上。如意坊水棚居民大部分搬到了芳村区山溪(今山村)、海珠区滨江东、荔湾区中山八路党恩新街等地的新居。当年我舅公就住在山溪(当地现在还有杉栏上街和杉栏下街),家母记得山溪一共有7座楼房(包括一座前驻军楼房也交付出来,现在人们还惯称其"解放军楼")用来安置因如意坊大火痛失家园的一部分人家。如今当你行走在荔湾区,如果见到党恩新街、陆居路这些地名,那就是水上人家(包括原如意坊水棚居民)得到政府关怀和妥善安置的形象记录。

"盈虚信物理,聚散亦人情"(明代贝琼《杂诗》)迁居陆上的如意坊水棚居民和其他地方的水上人家一样,从此告别了颠沛漂泊、朝不保夕的生活,迎来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与此同时,名噪一时、享誉八方的如意坊日渐衰落,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之中了。

十多年前,我重访如意坊,见到当地建起了电器城、果品批发市场、水产批发市场等一批新型的专业市场(现在大部分已衰落),感慨万分,想起了以前自己与如意坊的往事:

未上小学时我寄居在外婆家,有时"失惊无神",某天凌晨时分天还未亮我就被外婆叫醒,她让我跟随小姨去如意坊买鱼。通过铁路时我总是着迷于扳道房,觉得它既有趣又神秘,另外还会想着关于"摄石"(磁石)的说法一一当年有小孩子说只要是火车驶经的地方,路轨下的石头就会变成"摄石",不过我从不敢去捡那些石头。到了鱼档会看到门前已经有人在排队,营业口(收市时会装上门板)下方更有"整齐排队"的、砖头甚至旧报纸,当然如果我们早去就另当别论了。街坊们"担凳仔、头位",为的是抢先买到合心水的鱼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凭票供应副食品的年代,肉票可以延期到下月5号使用,鱼票则是当月有效(当月没有买鱼或者买不到鱼就过期作废),所以当年有人千方百计用鱼票向需要大量使用鱼票的人家(如家中摆酒)换取肉票,更多的人就像我一样常常要披星戴月去鱼档排队买鱼了。

还有一件事与我读大学有关:当年我在东山培正路放学后去荔枝湾外婆家,就是在东山龟岗总站坐3号车到如意坊总站或者坐1号车在黄沙站下车,然后步行到外婆家的。从总站坐到总站虽然时间长,但是一想到即将到达荔枝湾,内心总有几分兴奋和喜悦当年有人戏称"荔湾区居民去‘东百’买好嘢,东山区居民去上下九买平嘢",而3号车和1号车正好是联结"东山少爷"与"西关小姐"的最佳纽带呢!

如意坊大桥、如意坊过江隧道、如意坊放射线、如意坊公交车总站、如意坊地铁站等一系列市政道路交通工程或搁置、或调整、或改造、或建成,近年来如意坊的发展变化引人注目,牵动人心,相关报道也层出不穷,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檐前滴水,点滴依旧痕",如意坊的往事,让我难忘她曾经的繁华,更让我铭记祖辈父辈的辛劳并且永远心存感激!

正是:

西关宝地如意坊,

繁华如梦阅沧桑。

此情可待成追忆,

生机再现更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