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弓界
有这么一位年轻又资深的匠人
今年40岁的郑丰
从17岁时开始拜师学艺
30岁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正值壮年的他算起来
已经和琴弓打了整整23年的交道
琴弓,相城区民间工艺的代表之一
在北桥街道石桥村庙泾上
郑丰成立了一间制作琴弓的工作室
他是相城琴弓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一心致力于制作琴弓这门技艺
一做就是20多年
师从名家,精心学艺
郑丰的师父张明生是渭塘强生乐器的创始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渭塘镇第一把“中国制造”的琴弓就出自他手。在当学徒的日子里,郑丰每天起早贪黑、认真学艺,师父张明生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常对郑丰说:“要想学好这门手艺没有其他捷径,只有不断的练习和积累。”从整块木料分割到粗胚成型再到细节雕琢,郑丰跟着师父一学就是13年。
在学徒期间,郑丰还有幸得到了著名华裔琴弓制作师刘国正三年时间的亲身传授指导,郑丰回忆道:
那时刘国正老师是强生乐器的技术指导,我有幸跟他学了三年的仿古琴弓制作。
师父们的悉心教导栽培
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刻苦
郑丰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匠人
就在30岁那一年
他回到北桥,将制作琴弓的工具
搬回了自己家中
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技艺精湛,传承手艺
一把小小的琴弓看似简单,但制作工艺却非常复杂,选材、开料、烤弯、修头、打磨、上漆、调音……从原木到成品需要经历多道严格的工序。在郑丰看来,选材至关重要,“不同的木材它的传声速度、密度、含水量都不同,只有选用合适的木材,做成的琴弓才能跟琴匹配,才能演奏出最美妙的声音。”
“重量、弧度和平衡点也是考验一把琴弓好坏与否的重要因素。”郑丰说,就拿重量来讲,每支琴弓的误差不能超过3克。除了考究的工艺,琴弓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为此,郑丰的工作室常年保持恒温恒湿的状态,温度保持在25、26摄氏度,空气湿度保持在55%—60%,“湿度太高,琴弓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变形,上的漆也容易脱落。”郑丰解释道。
这些年,郑丰主要钻研仿古琴弓的制作,从木材的选用,甚至到一颗螺丝的位置,他力争做到每一个细节、使用性能与古琴弓达到一致。为了制作出一把好的琴弓,郑丰常常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道工序,他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多年来,凭借着精湛的手艺,郑丰的名气也渐渐传开,一些琴行、专业音乐爱好者慕名前来定制一把琴弓,如今,郑丰年产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司等各种琴弓近千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近50万元。
除了精湛的手艺,郑丰也是苏州琴弓界唯一一个既会做琴弓也会拉提琴的匠人。十几年的学徒生涯,他不仅学会了做琴弓的手艺,还自学了小提琴。每次做完一把新的琴弓之后,郑丰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小提琴演奏一曲,在音乐声中辨别这把琴弓是否已经达到了合格出厂的标准。
谈起最初为何会萌生自学小提琴的想法,郑丰说:“一把好的琴弓拉起来应该是得心应手的,我调试检验琴弓的方法就是演奏小提琴,这样能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制作的琴弓。”制作琴弓大部分时候是十分枯燥的,有时候一道工序反反复复好多次,始终达不到他自己想要的样子,心烦意乱的他也会拿起小提琴演奏一曲,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制作当中。
传统手艺需要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
从年起,郑丰每年都会赴上海参加国际乐器展,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琴弓带到现场展示,与同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当下更加先进的制作琴弓的技术。
在不断学习成长过程中,郑丰制作琴弓的手艺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美。年,郑丰正式成为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会员,这既是对他多年来扎根琴弓制作领域的肯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传统手艺的决心,近年来,已有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徒跟着郑丰学习琴弓制作技艺,并先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如今妻子和他一起打理工作室的日常,照料陪伴一双儿女。郑丰微笑着说道:
“
现在的生活很稳定也很幸福,关于未来,我想的其实挺简单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把琴弓,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相城琴弓走得更远,也让我们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
二十多年的琴弓制作生涯
郑丰用质朴的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创造幸福生活!
今日相城工作室出品
通讯员:汤彧
记者:王莉莉
编辑: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