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去过北京旅游的朋友都必然要到一个地方打卡,那就是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十分庄严肃穆。岁月流转很多人与事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一方土地就如同忠实的观众,承载着无数的悲欢离合。天安门广场的前身是数百年前明清两朝的“国门”,直到天安门广场建立好并开放,无数百姓才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年的时候明清朝的国门第一次扩建为天安门广场,但是没过两年,苏联专家又建议把建好的广场拆除了。为什么建好的广场又要拆除呢?苏联专家给出的解释是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实在是太特殊了,并不适宜作为简单的广场。说玄乎一点就是害怕普通人镇不住这里百余年的帝王霸气,所以还是不要将其扩建为广场了。就这样直到年一代伟人毛主席去世,最终将毛主席纪念堂落建在此。
为什么苏联专家对于这块土地也是如此珍而重之呢?那是因为现如今毛主席纪念堂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当时的“大清门”,在古代是规格是非常高的,只有太上皇、皇太后、帝后四人才有资格从此门出入,其余级别再高的王公大臣也只能走侧门。当然帝后在大婚的时候,轿子也是从这个大门进入到皇宫内的,所以这里在某种意义上是平民百姓和皇家的分割线。
孙中山当年在建立中华民国并且成为大总统的时候,刚开始根本没有将心思放在大清门上,因为当时等待孙中山处理的事情还是非常多的。要知道当时同样显赫的门一共有三处,除了大清门之外还有天安门和正阳门,另外两门命名并不是很敏感,都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展望,是否更改倒也是无关紧要。唯独大清门代表的是前朝的国号,如今已是民国的天下,不更改的话总是让人觉得十分碍眼。
虽然孙中山对此并不是很在意,但是那些官员却纷纷表态要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一时间孙中山也只好答应。但是当说到要更名的时候,很多官员又开始互相推诿,尤其是那些被留用的旧臣更是害怕被人嘲笑墙头草,所以一时间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承担此事。但是为了尽快结束不必要的纠纷,孙中山最终还是拿定主意要改名。
很快大家在看到大清门匾额的时候又斟酌不下了,因为大清门匾额的青金石材质真的是实属罕见,尽管已经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淋但是却看不出一丝裂纹,实在是难得的真品。当然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再找一块青金石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彼时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如果劳师动众去寻找一块青金石很容易让人诟病。而且孙中山也十分担心万一舆论发酵,严重起来巅峰政权都是有可能的。
就在大家争执不下的时候,孙中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把大清门匾额翻过来再书写上中华门就完事了。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更名问题,还不用担心劳师动众。于是孙中山赶紧让工匠将匾额取了下来,谁知道翻面后孙中山彻底放弃了。原来在青金石的背面,赫然书写着大明门三个大字,反面已经被顺治帝用过了,孙中山只能摇头作罢。
凡是都讲究有始有终,既然孙中山已经同意更名,那么这件事情就必须有个完美的结局,否则舆论会一直停息不了。最终孙中山决定造一块新匾额,书写上中华门,而材质就是平平无奇的木料。在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国庆日,新的书写着中华门的匾额在众人的注视下,正式挂到了大门上,这件事情也彻底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