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偷朱棣陵墓里的金丝楠木?这事儿怎么看怎么像瞎编的,十分离谱,如同三流编剧的脑洞。
但无风不起浪,有些看似荒谬的事情,其实真的发生过,要不怎么说真事儿永远比故事精彩呢?不过被乾隆偷的不是朱棣,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古人事死如事生,极为重视自己的身后之事,身为天下之主的皇帝更是如此。每位皇帝一登基,不管他当时几岁,为自己修建陵墓都是重大事项。
乾隆也不例外,继位没多久,就琢磨着百年之后用什么材质的棺材。这一琢磨,就想到了金丝楠木。
介绍一下,金丝楠木有个别称“皇帝木”,是种极为名贵的木材,自带淡雅香气,纹理直、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而且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观之不凡,一经发现就成为皇室最喜欢的建筑原料。
金丝楠木还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存物不腐。据说用上好的金丝楠木做成的盒子,把易坏的食物放进去几天都还能吃。因而古人认为,用金丝楠木做棺材,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尸身不腐坏。
所以乾隆想要个金丝楠木的棺材很正常。
但这里有个问题,金丝楠木非常稀少,经过前面那些朝代的开采,长成大树、可以用来做棺材的金丝楠木几乎绝迹了,除非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到深山老林里去寻找,还不一定找得到。
怎么办呢?乾隆苦思多日,灵光一闪,活的金丝楠木不好找,用过的不是很多吗?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明十三陵里要多少有多少,完全可以拿来用一用嘛。既不劳民伤财,也能满足心愿。
他比较看好的是朱棣的长陵,里面的棱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九五之尊,整个大殿由六十根直径1.17米、高14.2米的金丝楠木柱子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殿顶,雄伟壮观。只要拆这一个殿,自己的陵墓材料就有着落了。
但是,乾隆才稍微表露了一点这个意思,就被汉臣们顶回来了。自古以来偷坟掘墓的人,如历史上的董卓、曹操,都没留下什么好名声。虽然已经改朝换代,汉臣对于明朝皇帝还是心怀崇敬的,同时他们也不希望自己侍奉的乾隆干出这档子不要脸的事。
为了打消乾隆的念头,他们搬出了《大清律例》,上面明确规定盗墓者杖一百,流放三千里,若是已开棺见尸,处于绞刑。
乾隆被难住了,身为皇帝他固然可以超然于清律之外,但明摆着违法大清律,以后还怎么教化百姓遵纪守法呢?而且如果因此激起满汉矛盾,那可就更不好了。
要知道,满清入关后为了让百姓接受他们的统治,向来标榜江山是从反贼手里抢来的,对明朝皇室表现得很是尊重,康熙还亲自到南京明孝陵跟前三跪九叩,祭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乾隆要是强行挖朱棣的陵墓,就违背了满清一直以来的人设,也是在打祖先的脸,他不能那样做。
难道自己真用不上金丝楠木?乾隆可不想委屈了自己,于是陷入了苦恼之中。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逢迎他的大有人在,脑袋灵活点的就能看出他的心思。
工部尚书金简和户部侍郎曹文植,就很识时务地动起来脑筋。
当时他们正负责修葺明十三陵,两个人商量一番后上了份奏折,说如果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朱棣墓)、永陵(朱厚熜墓)两处难以购到相应的木料,比如金丝楠木,因而建议将永陵宫门、享殿等处拆卸,拆下的柱木大件先供长陵均匀配用,永陵的宫门、享殿则拆别的来重建。
乾隆初看不解,再一细思,这是给自己解决问题来了啊!龙颜大悦,当即批准了。
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呢?这么说吧,拆大改小、化繁为简、替换木料都是正常手段,多出来或者换出来的,乾隆就可自用。更重要的是,还不用背负破坏明朝皇陵的骂名!
永陵的裬恩殿本有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经过清朝的重建,缩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房间也只有原来的一半大;殿顶本来是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缩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房间也缩小许多。
经过这么一番操作,拆卸出许多金丝楠木材料,乾隆终于得偿所愿。但不知怎的,此事传来传去,传成了乾隆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
显然,这个说法有误,倒霉的不是朱棣,而是朱厚熜。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康熙朝就有过。康熙曾经下令拆了明朝南京故宫琉璃瓦12万张,九龙藻井、丹陛等物若干,发往浙江菩陀山法雨寺建造九龙大殿,大殿的建制也是仿的南京故宫九龙殿。
至今法雨寺中还保留了原本为南京故宫的丹陛、栏板、九龙藻井以及大量的屋顶琉璃瓦、琉璃构件等等。
看来在挖明朝墙角这一方面,康熙和乾隆祖孙俩是一脉相承。然而,就算得到了金丝楠木,乾隆也没能保得尸身不腐,陵墓还被孙殿英给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