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义文魏公平魏兴宽
拆除后今又恢复的庙宇
河东法幢寺。原寺位于什川以东魁星阁山下,修建年代不详,早年拆除。年,什川信众捐资出力,在原址重建。重建后的寺院东西宽30米,南北长60米,山门南开。正殿坐东向西,砖木结构,三开间,进深5米,高约6米。内供汉白玉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立像,高约2.6米,两侧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坐像,高约1.5米,殿外钟架挂铸铁大钟一口。正殿南侧建僧房6间,长住主持1人。
土主庙。原庙位于今南庄村靠坡社以北,约建于明末。该庙为硬山式土木结构,坐北向南,三开间。内供土主神、山神塑像各一尊。该庙拆除于年。年,什川南庄村湾子社信众捐资在红崖沟口重建。重建后的庙殿坐北向南,三开间,砖木结构,宽约7米,进深5米,高约6米。内塑土主、土地、山神三坐像,高约1米余。西侧建两间僚房,无院墙大门。
河西法幢寺
河西法幢寺。原寺位于泥湾十队寺巷内。该寺院占地约为一亩,坐西向东,东开山门。正殿三开间,土木结构,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原名菩提寺。内塑华严菩萨、子孙娘娘、百子山等。清道光年间扩建,新建南北厢房。南供华佗塑像,北供文昌牌位,并建钟鼓楼亭。民国末年修建山门,更名法幢寺,时任甘肃省主席朱绍良题“法幢寺”匾额。该寺院上世纪六十年代佛像被毁,七十年代初建筑物被拆除。年,泥湾信众筹资在原址重建,山门尚未恢复。正殿为大雄宝殿,三开间,砖木结构。殿内正面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木雕立像三尊,均高约2米,两边立善财童子、小龙女木雕像。南侧塑药师佛坐像、北侧塑弥勒佛坐像。寺院南北各建侧殿3间,北殿塑送子娘娘,左挂魁星画像,右供潘法师像(照片)。南殿塑华佗像,左绘地藏菩萨像,右供小财神塑像,殿外檐下树“法幢寺历史勒碑”一座,碑文详记该寺历史。南北殿旁各附建僧房4间,院内钟架悬挂铸铁大钟一口。
尖山庙。原庙位于泥湾村北草场沟口南。该庙院始建于清光绪丁亥年(公元年),占地约1亩,坐西北向东南,山门东南开。正殿三开间,土木结构,宽约12米,进深5米。内塑行神(坐轿)5尊:尖山、二郎、巴扎、金龙、华佗等神像。院东、西各建厢房三间,东厢房塑土地神,西厢房空置。山门挂“尖山庙”匾额,为清光绪丁亥年什川人魏德常所题。该庙拆除于年,所拆木料用于修建泥湾小学。年5月,下泥湾信众筹资在原址重建,山门仍挂复修后的“尖山庙”匾额。正殿三开间,砖木结构,内塑五神像:尖山、二郎、巴扎三神像均坐轿内,金龙、华佗二神为坐像。东、西侧殿各3间,西殿塑土地神,东殿放置社火会用具,常年有人看管。
太上宫。原庙位于下泥湾大砂屲山顶。该庙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坐西向东,三开间,土木结构,进深3米,宽约6米。内供太上老君塑像一尊,高约0.5米,为兰州一道教徒所赠。年该庙拆除时神像由下泥湾一村民保存。年下泥湾信众筹资在原址重建,三开间,砖木结构,进深3.2米,宽6米,内供太上老君坐像,高0.8米,为仿原像重塑。
土主庙。原庙位于打麦沟直岔,三开间,土木结构,约建于清末。内塑乌龙神像等。该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毁,木料用作学校修建。年由打麦沟信众筹资,在打麦沟红崖湾重新选址复建。该庙为一开间,砖木结构,内塑乌龙神像1尊。
圣母庙。原庙位于河口村磨峡沟口。该庙院始建于民国期间,坐北向南,山门南开。正殿三开间,内供圣母、龙王、巴扎等塑像。东、西各建厢房三间。东厢房供华佗塑像,西厢房空置。上世纪五十年代改为村加工厂,从事轧棉花、榨油、磨面等,七十年代初拆后,木料用于西电建设。年河口村信众筹资于原址重建。重建后的圣母庙,正殿三开间,砖木结构,内供圣母、巴扎、龙王等塑像。东、西各建侧殿3间,砖木结构。东殿塑华佗像,西殿空置。
近期热读1央视直播什川梨花大美梨园风光无限2又到授粉季,什川古梨园保护中心教你梨花粉该如何采集3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腹接、桥接技术试验成功4什川境内古长城遗址5四月,梨花仙子驾临兰州“梨苑花光”盛景悄悄盛开,什川大美梨花网上看6什川人物:科技兴农魏公河7科学种田的带头人魏职鸿8雕塑奇人魏至清“写留言”跟老魏进行互动吧!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