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常见的用于榨取油料的乡间手工作坊,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的普及,机械榨油逐步替代了手工作坊榨油,在农村这种作坊已经所剩无几。
老榨油工通过老手艺制作出纯天然放心的食用油,这对于当下机械生产的社会来说,是极为珍贵的,一个老油坊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印记,也代表了一个阶段的发展和进程,虽然它即将消失,但是在许多人的心里都依然清晰。
老油坊榨油是木式榨油法,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苦活,共有十几道工序,筛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
老油房中的榨油主机“木龙榨”老榨房,就是用来榨油的加工厂房,如今人们把它称之为什么制油厂、酿造厂或某某公司之类的吧。在现代榨油器具和操作工艺没有革新以前,老榨房里榨出来的油一直领衔主演着人们的一日三餐。那个年代,钟祥当地老榨房主要是榨芝麻油和菜籽油。基本上每个生产大队都有老榨房。
在那个年代,我们农村里人总喜欢在“榨屋”,也许是因为加个“屋”叫着亲切或有感情,更多是因为它深久的历史渊源。好长一段时期,农村里的人吃的植物油都是当地村组大队的老油房榨出来的油。
这类油房比较陈旧,时间长久的有几百年,短一点的也有几十年的榨油经历。油房的设施比较呆板,通常都是一些木料、石料等做成原始榨油工具,比较粗俗、简陋、黑乎乎、油腻腻、滑溜溜的,看上去没有半点美感,当然更没有现代化气息。
老油房几乎都是建在村部,或者是伫立在村庄的中心位置,有3至5间房屋,用来储存榨油的原材料或摆放榨好的成品油,比较大的那一间用做榨油的场所,一座大木榨,耸立在房屋正中间;一口大大的铁锅,蹲坐在某一个墙角,一根烟囱连接着锅灶,然后伸出屋外,将一串串黑烟,送上青蓝的天空。外面,墙上写着两个大大的“榨房”。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开加工厂取个响亮的名字,直奔主题写上“榨房”;有的干脆任何牌子都不挂,因为都是本村本土的老乡们,就凭房屋墙面上布满的油渍和油房里飘出来的油香味,也尽人皆知了,其实那个年代写了也不一定有几个人认识字。
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是城镇中的老油房,还是乡村中的老油屋,一般都是坚固的老房屋,房柱、房梁又大又粗,到处油迹斑斑,乌黑乌黑的,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它有着久远的历史。
老油房里热气腾腾,炒熟的榨油原料和油的味道混合成了一种复杂的香味,构成了老油房的一种独特氛围,也氤氲着这种浓郁丰收情调,涂抹上了岁月、季节自然迷人的韵味。随着榨油季节的到来,家家户户的油瓶或者油罐里便装满了足够一年食用的植物油,听着这些植物油在锅里“嗤”、“嗤”的响声,真使人高兴。然而,榨油的季节又是新一轮生产季节的准备期。
在那个时候的村里,老油房的运作方式,自然是农家作坊式的。所以,一座老油房,并不需要很多人劳作,一般三五个人。多数时间,你见到他们,总会看到他们那样不紧不慢地做事,淡定、从容,似乎很悠闲,他们是以一种悠然的方式,将菜籽和芝麻变成大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我喜欢那种看上去极其笨拙而原始的榨油方式,从中似乎能看到时间深处人世的烟火,看到人类的某些更为朴拙的美感、美质。传统手工榨油机,简单得让人感到某种简陋的担忧。老油房的榨油“主机”是一根粗大的“油槽木”,长度在5米以上,直径不能少于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宽40公分的“油槽”。油饼做好后装进榨槽里,在油槽侧加入大小厚薄不一的木楔,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开榨了。
从冬季到来年过年前,便是榨油的黄金季节。秋天,刚收下储藏在仓库中的榨油原料,都要经过一段存储回潮出油率才高,干燥的菜籽或芝麻加温蒸炒油质才好,但出油少;新收割的菜籽芝麻水分过多,榨出来的油料物就会变质,油质不好。立夏之后,一些油料物就会出现泛油现象,出油率则会降低。最好是冬春季节,秋收的油料物经过“冬眠”,水分饱和散失了,精华也就沉淀了,不仅出油率高,而且油质特别好。所出之油,色纯、味正、脂香浓烈。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喜欢于冬春榨油,一是劳作的人们农闲了,二是榨出的油正好过年用,接替那断粮缺吃的二三月,仿佛成了那段历史铁定的生产生活规律。
童年时期到老油房去耍,特别喜欢去搬弄榨房的物件,当然也就少不了被大人们叫骂和恐吓。但我却特爱老油房散发出的油香味,和迎面而来的清新撞击声,空气中就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自然和生活纠结难分的缠绵与醇和。
我喜欢老油房那种香味,那香味充满着古朴、纯正、悠长的粮食味道。我喜欢看那种打油的过程,准确地说应该叫“压”或“挤”油。那种过程虽然简单,但却有着某些精微的东西,引发你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者某种事物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简单中蕴藏着一股缓慢的劲力,悠悠的,走向深远。
新鲜菜籽油农家自榨菜籽油食用油原香菜籽油5斤京东查看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