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白川在潇贺古道上

凤岭文学▕好景

在潇贺古道上图/文洪白川穿越千年,潇贺古道其实离我们并不太远……在四通八达、高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上,各种车辆呼啸而过。而在不远的荒山野岭、杂草丛生的远处,却隐藏着一条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千年古道,尽管它早就已经失去了现代交通的所有功能,但也不啻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地域变迁的见证。远古,在那个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的年代,一条泛着青光的石板路即可以称为通天大道。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大军浩浩荡荡,为平定并统一岭南,除了修建灵渠水上通道以外还修建了这条陆上军事通道。而这条穿行于山脉之间的古道,两千多年来,并没有没放弃,潇贺古道逐渐转变为商贾往来之通道,成为湘桂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直至今天,古道依然散落于乡间田野,在古道沿线,也遗存着大量的历史古迹与故事。潇贺古道是指由湖南永州之潇水连接广西贺江的水、陆路通道的总称。它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岭南走廊诸条通道中最重要的交通线。这条曾经热闹非凡、此后逐渐被遗忘在时光中的迢迢古道,随着社会进步、改革开放、旅游业的发展似乎又在众人热切的目光中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向千年之后的我们展现出了它的巨大魅力。曾几何时,几十万军马浩浩荡荡从这条路上,直奔岭南,铮铮发亮的青石板上留下了多少历史的足迹啊!近日,春光明媚,大地一片生机,但疫情尚未完全消去,我们几位摄友,选择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线,经贺州,富川抄小路进入湖南省江永县,一路避开人流众多的高速公路和服务区,来到了勾蓝瑶寨和上甘棠。千年古村上甘棠,坐落在谢沐河畔,这里阡陌纵横,芳草萋萋、柳绿花红、和风习习、流水淙淙、参天古树、春光盎然,好一片田园风光,令人难以不发怀古之幽情!谢水和沐水在这里交汇,成了谢沐河,河水从上甘棠村边缓缓向东流去,千年不息。如果非要我说出潇贺古道上最有名气的村寨是哪里,那么我的首选自然是上甘棠村了,这里的村民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至今,传承着数千年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上甘棠这座古桥也在潇贺古道上,叫步瀛桥。据史料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历经宋至元、明及清乾隆年间“重修”或“大修”数次。现残存的三孔石拱桥略显得有些破旧,但是据说尚依然牢固,至今还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千百年来,步瀛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青石板辅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要道。步瀛桥下水清如镜,桥边杨柳依依,显得异常之安静!从空中鸟瞰上甘棠村,果然是风水宝地,非同一般。这里是江永县境内最重要的潇贺古道据点,早在汉武帝时,此地已被设置为谢沐县县治驻地,进入广西富川县朝东镇的古通道都得从此经过。

图中凸出的荒芜处即为谢沐县衙所在地,后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和结实牢固的城墙。汉武大帝(前年)时期的建制,至今已历经了两千一百多年。

屈指算来,汉武帝刘彻年间是前年,那么谢沐县在上甘棠存在了年,就是到南北朝时期止。也算是阅尽了人间沧桑!离上甘棠村大约几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千年宋代古桥——寿隆桥。此桥以卯榫为墩、大石块为桥面、没有任何粘合材料,是湖南省境内发现的首座宋代石梁桥。

潇贺古道上的回岗村是湖南榫卯结构石桥的中心,村中有两座榫卯结构的石桥,汉寿桥(寿隆桥)和寺上桥,据介绍汉寿桥是湖南著名的宋桥之一。

所谓榫卯结构石桥,就是桥墩采用仿木的榫卯结构,据说是我国古桥梁建筑从木结构过渡到石结构的珍贵历史遗存,这个桥结构在别的地方十分罕见,但据说在潇贺古道上保守估计仍有上十座,而寺上桥更加特别,与石桥并行的还有一道古老的水渠,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断了,它被人为地踩断了。我问村民,好好的桥怎么就断了呢!村民说:去年,年五一节那天上午,同时几十个人站在上面拍合照,这千年古桥不堪重负,轰然倒塌了,悲哀啊!它可是在这沐水河上忠于职守、默默无闻地躺卧了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承载了多少的人来人往啊!但谁又能想到千年之后它会毁于现代人的愚昧与莽撞?现在用五根木料替代处,原来是一块完整的青石板,下面的石柱桥墩已经垮塌。下图是我十年前(.08)拍到的完整的寿隆桥与现在(.03)拍到的修补过了的寿隆桥。年5.1国际劳动节上午,对这座千年古桥来说无疑是黑色的灾难日,并永远载入史册!古道上的古石板桥尚有不少,但愿这些稀世珍宝能得到后人的精心保护,永世无恙!湖南的勾蓝瑶寨,这里居住的村民至今延续了40多代,历经多年,但村庄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居住的家族始终没有变,民族成份始终没有变,是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有“世外桃源”之称。勾蓝瑶寨随处可见社坛土地、凉亭桥梁和古戏台,古村面积大于上甘棠村,自然风光也似乎强于上甘棠村。据传勾蓝瑶寨在明代被朝廷招安入籍的江永“四大民瑶”之一,勾蓝瑶的祖居地,“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蓝如锭,故名勾蓝”。其实,勾蓝瑶的来由还有一个说法,据说从前勾蓝瑶有流行招郎(入赘)的习俗,“好女不出石墙门”,也就是说女子不嫁出瑶寨,如果哪户人家的女子看中了哪个男子,女子会被媒人带着主动上门提亲,当时女子上门提亲被外人称之为“勾郎”,所以,久而久之瑶寨就有人称之为“勾郎瑶”,谐音就是“勾蓝瑶”了。看见了吗?这位女郎向你打了一个手势,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古道蜿蜒向前,时而隐去,时而又有零星的鹅卵石或者青石板出现,在这一山一水间蜿蜒前行,一路风景十分美丽。走着走着,古道就被野草掩没了……,可是只要你继续往前,它总还会重新出现在远处。我们顺着古道上山看一下古城墙和关口,过山门往左走不远便可进入广西富川朝东镇。随着特色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勾蓝瑶寨已告别昔日的养在深山人未识,并已悄悄地敲开了世人的眼帘,“勾蓝”模式正逐步迈向世界乡村旅游大舞台。从“潇贺古道第一营”湖南岩寺营村到“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广西岔山村,也就是大概2公里路程。岔山村是潇贺古道上古村落开发旅游的典范,短短几年,岔山从一个深度贫困村进而转身成为“网红村”。但是,潇贺古道上还有太多的有历史底蕴的村落还静静地躺在那山涧旷野,几乎无人问津。明朝以来,岔山村就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歇脚点,从湖南过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从这里进入广西,数百年前这里就是人声鼎沸的古村,沉寂了多年以后,如今这里又因为旅游而兴旺。川岩位于富川县城西北石龙山腹部,城北镇石狮村川岩北进口右侧的峭壁上,这里山水秀丽,景色宜人,充满诗情画意,山上怪石嶙峋,古木森森,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川岩能容万人,置身于洞内,清风习习,但觉凉爽惬意,更闻那乳燕呢喃,泉流淙淙,山花馨郁,漫游于此使人有身临仙境之感。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只是光线有些暗淡,我没有拍到太多洞中的景物。由于秦汉古道、明清驿道必经川岩,所以不少文骚客人经过川岩时皆题书镌文留念,遗存下不少精美石刻。朝东镇福溪村也是潇贺古道上非常值得一游的古村落,福溪村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村中马殷庙和钟灵风雨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殷庙又称百柱庙,比广西最有名的木构古建真武阁还早一百多年,以根木柱榫卯拼接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所以得名为“百柱庙”。福溪村的地下河涌泉,常年泉水不断,这条具有灵性的清溪自北向南飘落山间,是全村人的命脉。唐朝李靖南征时,福溪是潇贺古道上的一处重要关口,五代时是楚与南汉的必争之地。走进福溪瑶寨,随处都可以见到伫立于村寨中央的磨菇状、竹笋状或其它形状的各种大小不一的岩石,村民们称这些石头叫生根石,宁可绕着路走也不能随意破坏,否则会带来不吉利。据文物专家考证,三镶街,很有讲究,中间一块大石板,一边一块小石板,以此类推,而且要该村有过进士以上才能铺设。三镶石板街两旁民居为宋明清时期的青砖绿瓦马头墙老式建筑,沿街民居现还留存有摆货物的铺面结构...古战场。走到这里是不是似乎看见当年两军对垒、杀声四起、天昏地暗,人仰马翻,以致血流成河?秀水村,山青水秀,名符其实。离岔山村不到3公里,是富川潇贺古道上最早开放旅游的古村之一。秀水村有三座古戏台,最漂亮的当属这座“如斯夫”戏台,碧水环抱,怪石嶙峋,这里是村中的泉眼,也是古村中最美的地方,不过由于地处偏僻,少有游客找到。秀水村之所以叫做状元村,是因为该村出过一名状元,不过状元毛自知只是祖籍是秀水村人,他考取状元是在浙江,该村历史上也是文人辈出,有进士二十多名,是书香传承的古村落。古村坐落有序,方向一致,背靠大山峰。我们此次近一个星期基本都下榻在秀水毛老板家,吃住都十分方便且实惠,一只自养土鸡就收一百元。自古乱世多南客。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将岭南分为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留下数十万将士镇守,并把众多“罪犯”发配至岭南。同时,秦始皇还调集几万名中原女子到岭南,“为前线士卒补衣浆衫”,以安抚戍边将士。在迁徙时,一些人停下了疲惫的脚步,留在了古道沿途;一些人则沿着西江上下游继续迁徙,将血脉子孙散落在西江两岸。万在水千山的那一头,总有写不尽的情怀,阅不完的沧桑,曾几何时,留下了足迹,也抹去了旧痕,一种无法用言语叙述、描摹的旧;一处不可用价值衡量,定论的痕。正因那一道隐秘于喧嚣尘世的旧痕,历尽了沧桑岁月,风霜雨蚀,人事繁息。如今,依然默默无声,匍匐守候在古老的僻壤角落,静静地,虔诚地等待着远方的来客,一睹它昔日幸存的古韵古风,这就是神秘的潇贺古道!

◆◆◆◆◆

诚征稿件

不限题材和体裁

投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