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镶嵌(骨木镶嵌)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陈明伟
编号:03-
出生日期:
项目名称:镶嵌(骨木镶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追根溯源
镶嵌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镶嵌艺术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除平面镶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进行镶嵌,这种镶嵌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镶嵌对象的立体感。明清以后,浮雕镶嵌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工艺品的装饰,清代中晚期还出现了在不同“地子”上镶嵌戏曲人物故事的浮雕镶嵌法,嵌瓷、骨木镶嵌即属此类。
骨木镶嵌是流行于浙江省宁波地区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它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木嵌、骨木和嵌等阶段,最终形成稳定的工艺传统和风格面貌。
骨木镶嵌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金银彩绣起,同被称为宁波传统工艺品的“四大瑰宝”。
其顾名思义,骨木镶嵌即骨头与木坯相结合,嵌刻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和合二仙、梅兰竹菊等,呈现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大约隋唐时,宁波骨木镶嵌工艺品出现。南宋至明代,骨木镶嵌工艺运用于家俱,成为其中的独特品种,称为明式,后改为“甬式家俱”。明末清初,铜丝锯的应用和宁波地区丰富的牛骨、木材、黄鱼胶等原料促进骨嵌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骨木镶嵌黑白对比强烈,工艺上体现多孔、多枝、多节,块面小而带棱角,宜于牢固胶合,逐渐形成了固定风格,骨木拼接胶合技艺也相当成熟,这种工艺手法到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达到繁盛时期,博得了“天衣无缝”的赞誉。
至清咸丰年间,外国舶来品的大量进入,使宁波木器骨嵌业遭受重创,大型作坊寥寥无几,小型作坊靠修补为生。民国时期,骨嵌技艺到了日暮途穷的境地。抗战爆发后,骨嵌业转入修旧为主,生产低档白木骨嵌家俱。
宁波骨木镶嵌是将起槽实剔后将锯好线条花纹的骨片直接嵌入木坯中,从而突出骨木黑白对比的效果。传统的镶嵌工艺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合嵌三种,象牙、牛骨、黄杨木颜色丰富,是常用的镶嵌材料。著名学者赵朴初先生盛赞宁波骨木镶嵌为“思入豪芒,心连广宇、熔今铸古、巧嵌精雕”。
骨木镶嵌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装饰,其制品不仅流行于浙江省内,而且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传布颇为广泛。宁波骨木镶嵌制作时通常先取牛骨、木片等原料预制出一定的纹样,然后在木坯上起槽,再以黄鱼胶粘结嵌入的花纹,最后进行雕刻、打磨和髹漆的工作。宁波骨木镶嵌题材丰富,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及梅兰竹菊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富于装饰性和地域特色。
骨木镶嵌工艺制作的器具品种繁多,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家俱类,包括床、榻、箱柜、桌椅、屏风等;二是生活用品类,包括砚盒、首饰箱、梳头箱、果盒、镜框、茶盘、花盆架等;三是门、窗、挂落、凭栏等建筑装饰物。常用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包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片断,生活风俗等;山水风景,包括名胜古迹,四时景色等;花鸟静物,包括花、鸟、虫、鱼等装饰图案和博古、回纹、暗八仙等传统纹样。
巧夺天工
珍奇骨木镶嵌制作,一般需要经过取材、选择镶嵌材料、绘图、压粘、镶嵌、抛光上漆等步骤。
取材,原材料选取适宜用做嵌刻的红木、团木和樟木等为佳,并要求加工至半成品。
选择镶嵌材料,如三角蚌壳、玉石、牛骨、象牙、罗甸、铜片、腊石、螺钢、木片等。不同物料所制作完成的嵌刻作品,有不同的名称,如木嵌,螺钿嵌和象牙嵌等。
绘图,用20克印花纸绘制各种图案。题材基本以寓意吉祥的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为主,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压粘,将绘制完的图案,粘在镶嵌材料底板上。
镶嵌,将制好的图形放入凹槽,用敲锤(木制)轻轻敲平实,使图案呈现明显的立体感。
宁波骨木镶嵌喜用象牙或牛骨装饰人物面部,手部等裸露在外的肌肤,具有强烈的质感。有老艺人会因材施艺,采用多种雕刻方法,如木雕“高嵌”,牛骨、黄杨“和嵌”等,构成丰满、多层次的平浮雕,并使作品非常耐看。
抛光上漆,用各种型号的砂纸打磨光滑,然后上清漆。作品本色不变。
注:文章部分内容来自非遗网
《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江北卷》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