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料 >> 木料介绍 >> 永胜景点三川翠湖

永胜景点三川翠湖

永胜景点:三川翠湖

何守伦美丽永胜-08-:07发表于云南

有道是:到了三川,不愁吃穿;到了翠湖,大饱口福。人们驱车前往丽江永胜旅游,来到县城永北镇西山关垭口,或到程海与三川交界处的哨垭口,就见一个山间盆地呈现眼前。这就是“不愁吃穿”的三川坝,美丽富饶的三川镇。境内因有盟川、汇川、济川,又称桥头河、板山河、清水河,所以得名“三川”。这里不仅田园风光优美,而且边屯文化底蕴丰厚,翠湖村是其典型代表。

山水田园

三川镇位于永胜县西北部,由原金官、梁官两镇撤并而成,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5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6.4万亩,盛产稻谷、玉米、莲藕和蚕豆,素有“滇西北米粮仓”美誉。境内最高处芮官山海拔米,最低处总管田海拔米,平均海拔米,年降雨量毫米,全年气候舒适宜人。三川镇下辖19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现有多户、余人。其中,翠湖行政村有户、人,绝大多数是汉族。

三川镇地处四川攀枝花市与云南丽江市的交通节点,是四川、重庆等地游客到丽江古城的必经之路。翠湖村地处三川坝东部,位于丽永公路西侧,东距县城永北镇24公里,南距程海镇32公里,西距丽江市区80多公里,四至交通便利。这里地势平坦,水源丰沛,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莲藕等农作物,是云南省水产养殖基地和白莲藕生产基地。

图片

年以来,翠湖村先后获得云南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镇、丽江乡村振兴示范点等项目和殊荣。年,永胜县“美丽三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经财政部备案实施,项目规划面积18.7平方公里(2.8万亩),建设范围涉及翠湖、普枫、中洲、西湖、三友、金官6个行政村,又以面积13.8平方公里的翠湖行政村为核心区。

图片

年以来,永胜县每年7月在翠湖村举办三川荷花节、三川荷花季活动,除了让人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人们还能到“三川田园里”大饱口福,去荷田满足味觉的享受。年过九旬的永胜文化名人习应玄先生,近期赋诗《赞九龙潭荷花季》,热情赞颂三川翠湖的风土人情:

九龙吐珠化碧泉,

甘涎育出万亩莲。

翠盖有心引鱼乐,

红颜无意斗婵娟。

丽日淑女春裳薄,

香风士子蒲扇圆。

鸳鸯交颈浴绿水,

鸥鹭比翼舞蓝天。

观花领会周夫子,

登楼追思杨状元。

莫笑老民太粗俗,

欲化蜻蜓立苞尖。

图片

图片

翠湖行政村整体环境,分为南北两翼,北翼是顾官村、芮官村,南翼是龙潭村,翠湖龙潭位于中间,东侧背靠芮官山,西侧面向荷塘农田,山水景观格局独特,旅游开发条件优越。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翠湖村包括芮官、顾官和龙潭村,因其地处翠湖南北而得村名。翠湖龙潭,又名九龙潭,因芮官山脚有九股泉水涌出,聚积成潭而得名。年,永胜县在九龙潭筑坝建闸,形成南北走向的人工水库。从此,九龙潭成为名副其实的翠湖。龙潭水库占地面积亩,水流量每秒6.8立方米,既是中泥河的发源地,也是三川坝的主要水源。

图片

明朝正德六年(年),永胜发生强烈地震,不仅形成红石崖地震“天坑”,而且造成芮官山下屯垦良田下陷,形成大片草海湿地。中泥河两岸现今仍有上万亩湿地,盛产莲藕、席笋、芦苇,还有鱼、鳝、虾、泥鳅,并有白鹭等水鸟栖息飞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湖畔村民喜种莲藕,自古形成“龙潭莲锦”美景,因而文人骚客多有吟咏。比如明代郡人罗俊明《龙潭莲锦》诗云:

九龙潭水静无波,

堤畔人家总种荷。

霞映一湾朝日浅,

花香十里干风多。

沙明藻绿青蒲间,

鸥宿鱼游白鹭过。

一幅吴宫新制锦,

数声越女采莲歌。

图片

图片

每当夏秋,万亩荷塘,轻风徐来,绿叶翻舞,花枝招展,荷香扑鼻。村民荡舟,或采莲花,或收莲蓬,或捕鱼虾,或钓鳅鳝,劳乐自在,怡然自得。人们如此欢心乐趣,堪与杭州西湖女子采莲之歌媲美。

今人周世华先生《翠湖荷韵》诗云:

来游芦荡里,

清气满荷田。

碧叶风前舞,

红花雨后妍。

丹青臻化境,

笔墨悟禅关。

最爱莲高洁,

冰心可鉴天。

图片

三川翠湖,边屯水乡,万亩荷塘,农业观光。小湖观荷,旨在微观效果,即形态、花色、韵味与内涵;大湖观荷,旨在宏观效果,即花灿若锦、碧叶接天、气势磅礴。站在翠湖观景台远眺,更见三川坝村落散布,夏秋数万亩稻田弥望,冬春除了蚕豆还有黄色油菜花,呈现蔚为大观的自然之美。

历史文化

翠湖村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边屯文化遗存丰厚。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平定云南之后,便在云南实行卫所制度,推行“寓兵于农”政策,“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又“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明军攻占元末北胜府后,除了留兵“控制要害”之外,又设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于今永胜县城(时称澜沧卫城),担负保卫边疆、镇守地方和屯田垦殖任务,史称“洪武调卫”。

图片

按照明朝兵制,澜沧卫有兵人,分为左中右前后5个千户所,所下共辖50个百户伍,分别屯驻在卫城及其周边坝区。其中33个百户伍为“近屯”,屯驻在澜沧卫城的“西山关外”,即今三川、顺州等地;17个百户伍为“远屯”,屯驻在澜沧卫城的“南山关外”,即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地。这些中原内地来的汉族军士,多与当地原居民族女子婚配,成家立户,繁衍子孙,于是促成汉夷融合,故有“夷娘汉老子”之说。

图片

这段历史反映在永胜地名语言上,是以官、伍、营、所、军、湾等称谓出现的,并且多以当年设屯时第一任长官的姓氏命名。全县至今尚有众多地名反映了这一历史遗迹,例如金官、梁官、季官、满官、赵官、文官、刘官、毛家湾、童家湾、唐家湾等村名,实际上不止常说的“九湾十八官”。此外,诸如原金官镇的前所、杨伍、过营、马军,原梁官镇的马伍、东马场,期纳镇的中所、右所、周伍,涛源镇的陶营,程海镇的马军,顺州乡的西马场,永北镇的王官营,都是明代军屯的历史见证。

图片

翠湖村委会下属自然村芮官和顾官,就因澜沧卫芮宦伍和顾国英伍屯驻于此得名。而龙潭村虽以地处九龙潭得名,但也留下了明代军屯的遗迹。年,永胜文化工作者在翠湖龙潭村发现一块碑刻,名为“屯田碑记”。它是明万历年间“过仁伍”将其所属田地,逐年分配给皮惠武、陈应福、李尚年、刘朝祖等军户屯种的文告。此碑是记录澜沧卫屯田历史的重要实物,被收藏于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年,永胜兴修翠湖龙潭水库时,又在芮官山麓发现青铜器多件,被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图片

图片

传统建筑

时至今日,翠湖村仍保留着明清以来的传统建筑,其中历史建筑7栋,传统民居建筑栋。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四合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芮家大院和徐家大院。从其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来看,三川翠湖四合院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与审美情趣上的不同,以及受到近邻白族、纳西族住宅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与内地四合院不同的特点。

图片

翠湖四合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坊一照壁”,另一种是“四合一天井”。“三坊一照壁”楼房,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而完整的“四合一天井”,又称“一颗印”民居,即由正面楼房、两侧厢房和与正房相对的倒座组成,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两种建筑形式都是前面重檐,形成前有走廊格局。屋顶都用筒板瓦覆盖,屋面具有一定曲度“面坡”,屋脊则向两端微微反曲,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构成柔和优美的曲线轮廓。

图片

翠湖村的传统建筑,房屋承重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排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为主的排架,再在排架之间架设横向的梁枋,最后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墙壁并不起承重作用。每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部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联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图片

翠湖村保存至今的历史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龙华寺和状元楼。龙华寺位于芮官山西麓,地处九龙潭东岸,始建于明清之际。龙华寺的名称,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旧时湖边有一牌楼,楼外石砌多级台阶,拾级而上到达寺门,见门额悬匾“望海楼”。寺门两边题有对联:“抬头上观,黄风阵阵,两只白鹤向东宿;俯首下视,绿水滔滔,一条白龙往西朝。”过去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远近信众常来此地“做会”,祈求龙王保佑龙潭洁净长流。现今龙华寺主体建筑有佛殿和玉皇阁,壁画上绘有各种佛像造型,寺庙周围古树浓荫蔽日,成为翠湖纳凉观景好去处。

图片

三川翠湖村中的状元楼,相传是因明代状元杨升庵旅居而得名。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24岁时参加殿试得了状元,并被委任为翰林院修撰。杨升庵37岁时因“议大礼”得罪嘉靖皇帝,被充军发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他在云南35年间,多次途经永胜往返于川滇之间,留下了传播中原文化的遗迹。程海河口建有状元寺,三川翠湖建有状元楼,中泥河上建有状元桥,距桥不远还有状元村。据考证,家喻户晓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写在杨升庵往返川滇的寓所——长江上游金沙江畔望江楼,即今永胜县涛源镇的“金江古渡”。三川翠湖状元楼建筑不仅“起山落脉”,而且采用“斗栱”加大屋顶出檐,使屋顶更具飞檐翘角之势。古代文人将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就像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物体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

图片

图片

翠湖村传统资源有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顾官村和芮官村。村中传统的街巷空间错落有致,民居多由院墙、庭院、房屋自由组合而成,并且房屋周围有菜地、农田、鱼塘,体现村民产居一体的生活方式,也是边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翠湖村应按规划对传统风貌保持好的建筑予以保留,对建筑的平面功能进行提升改造,并对院落环境进行整治美化,使其成为特色农家乐和高标准民宿。

图片

风味美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去哪里旅游,“吃什么”都是游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