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灾种,例如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寒潮、沙尘暴、台风、雪灾等等。防灾减灾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底线,针对灾害村落的典型特点值得分析。本文将分析不同地域的民居是如何防灾减灾的。
1
西南地域
西南地区的主要灾害有山地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域特殊的自然灾害,比如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崩等等。小编将以云南哈尼族的传统蘑菇房和鄂西南土家族为典型跟大家进行分享。
云南哈尼族的传统蘑菇房主要有四个典型特征,每个特征对不同的灾害都有防御和减少作用。分别是:1)木构土墙:防暴雨、地震、滑坡;2)蘑菇草顶:防雹灾、风灾、暴雨洪涝灾害;3)下畜上人:防疫病、洪涝灾害;4)火塘中心:防疫病、蛀虫害、兽灾与精神空间。
哈尼族蘑菇房|图源:百度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材质主要包含纯木构建筑、木构-土坯混合型建筑、砖木结构建筑、岩穴结构建筑这几类,其中纯木构建筑和砖木构建筑所占比例最大,由于鄂西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潮湿外加地势崎岖因此木构建筑能有效通风和除湿散热,且木构建筑整体较轻,不会像砖混建筑因本体重量大建设在山坡上或在河道边会因地质受重较高导致雨水冲刷而形成地质灾害发生。
干栏式房屋|图源:百度
2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的典型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华南的典型灾害是旱灾、蝗灾、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沿海的地方还有海啸。小编基于此选取了广西传统客家民居建筑进行分享。
广西的客家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客家式的传统建筑基本都以夯土或砌体实墙作为承重结构,起承重作用的木结构只是屋面檩条、部分联系梁和承托屋檐出挑的木挑手。结构仍为砖砌体,如玉林朱砂围城屋祠堂的中厅。柳州凉水屯刘氏围屋的中厅是调研所见客家传统建筑中唯一采用木结构承重的实例,估计是受到广府式建筑的影响,其做法带有较为明显的插梁式特点。
广西客家族民居|图源:百度
3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自然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等。华北区域小编选择的是典型民居四合院进行分享。
四合院的民居特点有三:1)围合性:东西南北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2)四梁八柱、前出一步廊子、高大的斜屋顶,墙壁为两层的夹墙,中间填上碎砖烂瓦和泥土,使得封闭性不那么严密的四合院平房能够冬暖夏凉。讲究的四合院还用水磨灰砖筑墙;3)四合院的房屋进深都不大,小房间之间的梁、柱都是独立的,加上屋顶密集的椽子的榫卯结构,完全可以抵御一般等级的地震。即使大地震导致房倒屋塌,屋顶的木结构和瓦片也不会造成过大的伤亡。
四合院|图源:百度
4
西北地域
西北地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1)暴雨:黄土高原虽然降水不多,但却是暴雨频发。暴雨后,土体来不及吸纳水分,就被冲毁。森林植被消失,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原有的沟谷不断被侵蚀加宽加长并由新的沟谷产生。生态环境恶化之后有风灾、旱灾、蝗灾;2)地震:公元7世纪-20世纪前半叶,有记载的大旱灾就达次,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对此,小编基于陕北窑洞为典型进行分享。
窑洞具有圆拱形的天然优势。主要有以下优点:1)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2)体现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概念。3)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4)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5)受力,竖向承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性能,同时抗震效果较为理想。但也有一点缺点,就是没有现代卫生系统,没有通风,室内空气品质较差,不能大面积推广。
窑洞|图源:百度
5
东北地域
东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三面环山,中间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的土地使得在建筑房屋上也都体现大气、简约、豪放等特点。在建造房屋上处于保温和适应低湿的气候条件考虑,多采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材料方面也采用保温性能较好的木料,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居民住房矮小、紧凑、密闭的特点很明显。房顶采用硬山顶,坡度较缓,有利于冬季屋面积雪适量保存,使雪本身作为一种有效的自然保温材料;墙体厚抵御严寒,窗户小;建筑布局松散,个体以院落为主。
6
华东地域
华东地域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水灾、火灾等,小编特意选择了徽派民居的特点跟大家分享。
徽派建筑延续了北方的庭院结构,但为了增加建筑“容积率”,又汲取了山越人架楼巢居的特点,往往设有二层甚至三层楼,人们的活动中心移至楼上,因此徽派建筑的楼上厅堂一般都高大宽敞;为了尽量减少占地,庭院面积也大大缩小,最终形成了狭长的天井。天井同时也出于为安全、保暖考虑,古民居都建成高墙深宅无外窗的封闭样式。为了解决通风采光和心情压抑等问题,崇尚“天人合一”的徽州人便发明了通天通地的天井。为了吸湿防潮,徽派建筑往往用白垩涂制高墙;为防止雨水打入室内,于是各家各户的大门门框均向外延伸,形成了独特的门罩风格;室内地面防潮,当时采取的办法是:一层石灰,一层细沙,一层倒置密布的空酒缸,上面再加一层沙,最后才铺上地幔砖。如此地面设计,既解决了返潮问题,又解决了吸水问题,时至今日房间内依然保持干燥无潮的状况。
参考资料
[1]哈尼族传统蘑菇房中的防灾减灾元素分析——以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孔令嘉,(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昆明)
[2]《四川阿坝州传统村落避难场所优化设计研究——以甘堡村为例》,李忠玲,西南科技大学
[3]《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空间格局研究》,徐欢,西南科技大学
资助方
工作团队
文案气候共学营农村适应组袁莉雅单思彤
排版黄梓芃
项目介绍
气候共学营由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发起,旨在为各个专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