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兴师,修我矛戈”,这句诗出自于《诗经·秦风·无衣》,也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枪”这一冷兵器的记载。可能有读者会感到疑惑,诗中明明说的是“矛”,与“枪”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枪的前身就是矛,他们之间是承递关系,说矛是最早的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先秦时期,“枪”被叫做矛,秦朝之后,经过不断改良的矛则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枪。在冷兵器时代,枪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作为一种长柄刺式兵器,当它被装备在骑兵身上时,简直就是敌方士兵的噩梦。从先秦到清朝灭亡的这几千年,枪都是历朝历代军事装备的常规武器之一。先秦时期的“枪”,较为笨重,大部分人受到影视剧影响,认为枪杆是铁棍,但事实并非如此,历朝历代的枪几乎都是以硬度较高的木头为枪身原材料,而且早期“枪”头较重,如果是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不会发力的话,很难随意将其挥舞起来。
先秦之后,枪得到改良,也就没有了矛的说法,改良的枪较之前有着极为明显的进步。首先是枪杆开始使用精致的软木制作,既不容易被折断,也增加了其在战场上的灵活性,这能够有效的避免早期枪头刺入敌人身体后,在收回时容易折断的缺点;其次就是枪头较之前轻便了不少,扩大了使用者的受众面,一般的成年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耍上一通。枪头的改良不必多少,材料大体一样,就是规制小了不少,我们今天主要是来谈谈枪杆的改良与制作。古代的“枪”杆是用什么制作的,不是铁棍,普通人用不起。
要寻找到合适的软木并不容易,但它难不倒聪明的古人,经过实践的检验,人们逐渐发现一种名为“牛筋木”的木料十分适合用来制作软性枪杆。这种木料为常绿灌木,属西南之地分布最为广泛,而且原木的生命力非常强,数月不下雨也不会影响它的生长。当然,说牛筋条合适最主要还是因为它的柔韧度较高,即保证了灵活性,有保障了韧性,用它制作的枪在战场是毫无疑问的大杀器。
牛筋条是枪杆的主要原料,但并非是唯一用料。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仅使用牛筋条作为枪杆,就算它的柔韧性强,也禁不住战场的厮杀,毕竟它只是木头,遇上锋利的宝剑,恐怕恐怕会让对方有“削铁如泥”之感。通常来说,人们会在牛筋木周围附上一些铁条或者竹片,然后再在上面涂上一层特制的液体,再将其放在太阳晒干,这样方才制成真正的枪杆。
除了牛筋木之外,还有一种材料也是枪杆的主要制作原料,它就是柘木。柘木本不是特别难寻,但由于它的使用范围太过于广泛,既可以用来制作枪杆,也可以用作中草药治病,叶子还能够用来喂养幼蚕,导致人们的大规模砍伐,逐渐变成了一种名贵木种。古代柘木大多被官方垄断种植,作为枪杆的用料,以保证武器材料能够得到充足供给。用柘木制作枪杆时,过程比使用牛筋条要复杂不少。先是要用一种工艺十分复杂的“鱼泡胶”将柘木粘连起来,然后在使用麻绳将其通体进行包裹,最后再放入马槊杆之中,这样一个真正的枪杆得以制成。
枪虽然是古代常用兵器,但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也是很难接触到的。对于一些习武之人而言,他们也不会轻易的选择长枪进行练习,主要就是因为这种兵器的制作成本较高,而且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对于军队而言,枪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特别是前面提到过的骑兵。骑兵是古代的重甲部队,战斗力极强,元朝的“蒙古骑兵”,明朝的“关宁铁骑”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骑兵,他们的存在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战力。骑兵的威胁主要就在于破阵,极强的冲锋能力,加上长枪的突刺,就算是再强的步兵防御部队,也很不保证不被他们给冲散。
正是因为枪在冷兵器时代作用很大,人们便给它冠上了不少美称,比较著名的如“百兵之王”“艺中之王”。“百兵之王”的称号展现了枪的实用价值,“艺中之王”则着重强调其美学价值。作为一种兵器,枪既能被使用着上阵杀敌,也能在战场之下挥枪表演,足以见其在现代枪被发明出来之前,于冷兵器时代地位是多么的高。
参考资料:《诗经·秦风·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