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拼接木料
总有一些味道能够让思绪穿越时间回到从前,童年的饭桌上,木甑子里装满了松软可口的饭粒,那是独属于家的记忆。 谈到木甑子,就不得不提及木匠这个职业。他们以木为原料,制作出人们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器物。而木匠的手艺又有方木和圆木之分,方木多为制作家具类方形器物,圆木则为桶、盆等圆形器物。金海湖新区双山镇红星村的胡长俊,已经做了45年木匠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圆木匠”。 曾经,凭着一手技艺,胡长俊走街串巷为人们制作木制品赚取一家人的生活所需。“现在不一样了,手工做甑子没有产量,一天连一个甑子也做不出来,不划算。”胡长俊说。 做木甑子,原材料以杉树木材为上等,先要把杉木加工成木块,再把木块切割成木片,拼成上大下小的梯形圆桶,而后在木块间钻小孔,孔间穿竹钉互连,再用竹条固定出甑子雏形。之后,还需打磨甑子的内外两面,使其光滑,甑子外围用竹条编箍加固,并在底部三分之一高处放上用竹条编箍的蒸隔,配上大小合适的木盖……如此,经过20多道程序,一个木甑子的制作才算完成。市场上,一个手工木甑子售价在50至60元之间,工序繁琐利润却不高,木甑子制作的手艺很难吸引年轻人学习,手艺传承也愈发艰难。 但在金海湖新区响水乡粮丰村,得益于人们将传统手艺与机械化相结合,木甑子这种传统木制生活用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走进金海湖新区响水乡粮丰村粮丰木材加工厂,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上的活儿:下料、锯边、钻眼、割边…… “我们粮丰村一直都在制作甑子,但如果只停留在手工制作,产量低,效率也低,如果以此为生,很难提高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粮丰村建起了木甑加工厂,将生产规模扩大,让生产环节系统化、规范化。目前我们粮丰村已经有7家木甑加工厂,大型的有5家,小型的有2家,年产值万左右。”粮丰村主任龙胜国告诉笔者。 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也带动了部分群众就业。 “在粮丰村木甑加工厂上班的工人有10个。打眼、打销钉、组装木甑这些工作是计件的,工人们工资高的能达到四千元,低的也有两千多元。负责木甑子打磨的工人,工资能有六七千元左右。”龙胜国说。 目前,木甑子制作加工已成了粮丰村的固定产业,产品主要销往云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下一步,粮丰村将大力发展木甑子产业,致力于做精品木甑子,进一步开拓市场。(蔡天菊宋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