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料 >> 木料前景 >> 西关宝地如意坊

西关宝地如意坊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走进西关,如果你随便问一个当地街坊:"边个路名(地名)最好听?"答案会因人而异,如:多宝路、宝华路、逢源路、华贵路、长寿路、蓬莱路等等,不一而足。是的,它们确实都好听,而我觉得"如意坊"最好听!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谈到我国地名时,曾对两广、福建的地名大加赞赏:那街道名称都特漂亮,都用《论语》。不错,福建有"三坊七巷",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广州有如意坊、状元坊、洞神坊、锦华坊、丰隆坊、青龙坊等。

"坊"是个多义字,与路名、地名有关的解释主要有两个:1.里巷(多用于街巷的名称),如洞神坊、锦华坊、丰隆坊、青龙坊;2.街市,市中店铺。从历史沿革来看,状元坊的"坊"可谓两者兼备,如意坊是一个地区而非街巷(下文另述),故其"坊"似应"街市、市集",至于有人解作"堤防"则未免有点牵强了。

"如意坊"是否源自《论语》并不重要,也无从考究,但是于我而言,这个地名不啻是寓意吉祥、娱心悦耳,还意味着曾经的繁华与沧桑。

如意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南角,与荔枝湾近在咫尺(今与黄沙大道相隔,以前在荔枝湾有"公安局逢源分局黄沙派出所"),上世纪曾蜚声省内外,是珠三角地区具有举重轻足地位的大型商贸集散地,尤以木材交易和塘鱼批发闻名。昔日曾在荔枝湾居住的家母,常常跟随她祖母步行去如意坊买菜、买"柴皮"、"刨柴"(广州话,即刨木花),因此耳闻目睹过当时如意坊的繁华热闹,也从中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我童年时也与如意坊有过"零距离"的接触。

当年如意坊的核心部分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五六百米的商业大街,滨临珠江,紧靠南岸公路,毗邻广州火车南站,地理位置优越,运输十分便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西关固有的商业传统以及当地人的勤劳智慧,催生和铸造了如意坊这个"聚宝盆"和商业旺地。那里商铺林立,万商云集,百业兴旺,远眺仿如一艘满载货物即将启航的巨轮停靠在珠江岸边,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近看则是人潮如涌,车水马龙,货如轮转,其繁华热闹的情景堪比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

俯瞰如意坊

当时如意坊商业大街分为南、中、北三段,分别称为"头"、"如坊中"和"如坊尾"(荔枝湾及如意坊地区的街坊称"如意坊"为"如坊",其中"如"读如"瘀")。

用"箩耳拍箩耳"(广州俗语,意为"一家挨着一家",喻指做生意成行成市)来形容如坊头的经营场景,一点也不为过。此处密密麻麻一大片全是木材店铺,还有两间专事锯木的木厂(时称"铺"),它们都是背江而设,后门紧靠水埗(广州话,意为"江河湖海边供船只停泊、有石阶供人上下的小型码头",今香港仍存有地名"深水埗"),经西江、北江等水路用木船或杉排(时称"水排",用杉木捆扎而成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今香港还有"杉排(岛)"、汕头还有"杉排路"地名)运来的各地木材抵达如坊后,卸货进店或临时停放甚为方便。

木材铺多为简单搭建,不大讲究装饰装潢及店内布置,店铺前部用作营业兼账房,后部用来存放待售木材,其中有专门售卖原条杉木的,叫"企铺"(广州话"企"意为"竖立",戙企铺是把杉木竖立排放在店内、供客人选购的店铺),有售卖木枋桷木料的,也有兼营这两者的,还有专售旧门板之类旧木材木料的商铺。当时木材铺中最具实力、最有名气的当数"永大"、"广祥","成林"等几家商号。此外如坊头还有木器店、家俬店、竹料店、开鎅铺等。其时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交货、进货忙碌不停,木材交易十分火爆,如意坊成了"艳压"大沙头筑横沙、河南永兴街的木材交易集散地。

如意坊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珠三角木材交易的"龙头大哥",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前文已有所提及),而经营传统和氛围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所谓做生意要"埋堆"(即国语"扎堆")、"埋栏"(广州话,意为"聚集到专营某一类商品的地方")。

我外公在荔枝湾经营过木柴生意(下文另述),他对相关情况比较了解,家母曾听他说过关于"麦家祠"的趣事:话说清末,顺德北僚村的麦锦裳在广州西关黄沙柳波涌畔开设了一个,由于经营得法,业务蒸蒸日上,吸引了众多同村麦姓人,他们纷纷前来广州西关开铺或打工,如带河路的"兴华"、如意坊的"海记"、清平路的"北海成"、西华路的"大有成"等等。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上僚麦姓人开的杉木铺里,你会不时听到"九二"、"九二"的话语(顺德话,意为"双方要各让一半价格"或"双方做东,各占一半"),这是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在如意坊,上僚口音的"九二"声更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于是如意坊曾被广州人戏称为“麦家祠”。

关于"九二"的来由,有说是旧时顺德水乡码头农畜水产贸易盛行,但因往来商船众多,难免人言混杂,因此交易时均以暗语替代,如双方约定以“11、23、35、47”分别指生猪、鱼、活鸡、番鸭等价格,外人根本不知道意思,类似现在的商业机密。其中“九二”就是“双方要各让一半价格”的交易规矩,后来才逐步引申为“对半”、“平分”等意思,今顺德陈村、勒流、北、容桂等地还有人讲"九二”。其实旧时广州也有诸如"一支二辰三斗四苏五马六令"之类的商业暗语,据说形容身无分文的广州俗语"斗令都冇个"即源于此。

常言道"秤不离砣,砣不离秤",有杉木栏的地方,几乎都有柴栏,因此,作为杉木交易旺地的如意坊同时也是木柴的集散地。曾任广州市柴商同业公会副主委、市煤建公司建材总店副总经理的(家母称其为"奀叔",我外公的故交和生意合伙人,下文另述)曾撰文忆述旧时广州木柴的产销及使用情况,其中提到:广州木柴主要从东江、西江、北江运来,柴栏设在沿江地带,其中主营北江柴的柴栏设在丛桂路、蓬莱路、大同路、黄沙一带,柴栏成行成市,有"英源"、"永大"、"祥兴"、"利源"等二十几家,周围还依附着数十家中小拆家。

直到年代以前,木柴一直是广州人主要的燃料,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第一位。柴又分成不同的种类和等级,有荷柴、石班柴、稠柴、椽柴、桂枝和杂柴等,尤以荷柴质量最优,价钱亦最贵,故旧时广州有俗谚"烧荷柴,食白米”形容有钱人家的生活(其中"白米"指增城丝苗米)。

当年在经营洋板游河生意的同时,我外公在时敏桥头附近(开了一家名为"祺利"的柴铺,那里一溜都是柴铺,柴是从荔湾涌上岸的,顾客基本上是荔枝湾、多宝路、宝华路一带的居民和单位。年8月,我外公加入了集体性质的"广州市柴薪第三联营社"(简称"柴三联"),上文提到的谭奀任董事长,我外公则担任副经理。

正所谓"卖花姑娘插竹叶",虽然自己的父亲经营柴薪生意,但是当年家母仍要常常跟随她祖母去如坊买柴皮、刨柴和木糠作家中辅助燃料。这段路不算很长,却洒满了她们辛劳的汗水,也为家母留下了不少有趣和快乐的回忆。

当年,一旦家中辅助燃料将近用完,家母便要作为小帮手跟着她祖母步行去枝湾对面的如坊"补货"。前文提到,如意坊有两间鎅木,其中一间是荔枝湾街坊、一户劳姓人家两兄弟开设的,当年家母她们多数帮衬这间。我小时候也见过劳姓人家的房子一一临街大门外装有门铃,开门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层高的洋楼,楼前还有一个栽花种草的庭院,整个房子可谓中西合璧、典雅十足。

sale

如意坊的内街

从荔枝湾去如意坊开鎅铺,必定要跨越一段铁路,每当走近铁路时,家母的心情就如"细路仔烧炮仗一一又爱又怕":怕的是火车飞驰而过发出的轰隆声,还有就是火车驶近本站道口时道闸即将落下那一刻,即使是道闸重开也会令家母心跳加速,因为她怕脚步慢来不及通过铁路,道闸又再次落下,可是道闸落下,行人、车辆停止通行并等待时,家母又爱看扳道工熟练地操纵道轨,左移右挪,没几下铁轨就像变魔术般左直右弯或者右直左弯了;褪卡"(列车解挂程序之一,广州话"打倒褪"意即"不由自主地往后退")又让家母看得很过瘾一一列车连接员手脚麻利地摘解某节车卡的风管、提开车钩,然后指挥另一节车卡退后,再挂钩、系管,完成新的一组列车编挂,这情景总会让家母看得目不转睛、津津有味。

到了铺或者打制家具的店铺,家母特别喜欢那里弥漫着的木材香味,尤其是刚开鎅木料时产生的、湿润的木糠和新出刨柴的气味,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似乎闻到了熟悉的洋板艇味道,自然而然地就想起自家漂亮的洋板艇"。因为彼此相熟,店家们都会爽快地把柴皮、刨柴或木糠拿给这祖孙俩。

需要等候时,家母会一边聚精会神地看着木糠如潺潺流水般不断泻下、刨柴如片片雪花飞舞,一边享受着那百闻不厌的木香味,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为什么木糠是湿润而不是干燥的呢?原来为防止开鎅作业过程中产生火花从而引发火灾,木者会边开喷淋清水,所以木糠都是湿的,购买者回家后只需用玻璃樽实木糠致其稍为板结,然后用废旧报纸引燃即可作为辅助燃料了,这样便可大大降低家用燃料成本,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无处不在、令人佩服!

付钱给店家后,祖孙俩便夹手夹脚把木糠、柴皮、刨柴装进事先准备好的麻袋里,然后用竹升(广州话,即竹杠)抬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家母总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我外公自创的童谣:"行去如坊买木糠,用嚟煮饭又煲汤,煲水冲凉快夹爽"、"如意坊,多刨柴,又靓又正平通街,透火煮饭够晒快,如坊刨柴真抵买"

家母曾经问我知不知道什么叫"黐金糠",我说这是广州俗语、意思是"沾光"。她笑着回答:你只答对一半。见我疑惑不解,她解释道:当年她与祖母能够既顺利又平价买到木糠,全拜洋板艇所赐一一因为她家的洋板艇实在太有名了,所以在全家人心目中,去如坊成功买到木糠就是沾了洋板艇的光,是真正的"金糠"。原来如此!

食揾食,在人气旺盛的如意坊,饮茶、食饭的地方集中在如坊头,这边厢是远近闻名、生意火爆的"欧培记"饭店,那边厢是"如意居"、"升记"茶居,每天天未亮茶居巳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杯觥交错,帮衬者多为店铺老板、街坊熟客、各行各业买卖手,还有行会主事、江湖人物等等,总之早午晚市都是客似云来,川流不息,座无虚席,墟冚程度丝毫不亚于市内其他地方的酒楼食肆。

"在你身边,路虽远未疲倦,伴你漫行一段接一段"走过如坊头,来到如坊中一一如意坊中最热闹繁华、最具西关市井风情的一段大街。这里从早到晚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各色人等混杂其间。在此经营的行当也最多,有海味干果铺、粮油米面店、酱料食杂铺、糕饼面包店、药房诊所、凉茶铺、打金铺、祭祀用品店,甚至接生婆、风水佬、喃呒佬(广州话,道士、法师、巫师的总称)也来摆摊招客,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家母二婶的娘家人就住在如坊并且在如坊中摆摊做生意,而家母的大姨妈也曾在此售卖马蹄糕、红豆糕、芋头糕等西关特色食品。"卢义合"酱料食杂铺以及由两兄弟分别经营的"华源"米铺和"华昌"日用百货店,是家母印象最深的店铺。巧合的是,数年前家母与老同事们茶叙时,竟然遇上"华源"、"华昌"的后人,原来那两兄弟正是其父亲和叔父。

sale

今日如意坊的高楼大厦

昔日家母最爱坊中,因为除了看热闹还可以买零食过口瘾。有时祖母会在酱料铺买几分钱酸荞头、糖瓜英给她解馋;夏天家母可以在这里吃到透心凉的开刀西瓜、菠萝雪条,冬天又可以品尝到热辣辣的芝麻糊、番薯糖水。

家母已记不清在坊中吃过多少种美味小食了,但是其中有两种是她念念不忘的,一是"咸切酥",用面粉、肥猪肉粒为原料佐以南乳、胡椒粉等烘制而成,肥而不腻,咸中带甜,甘香酥脆,很有嚼头,是老少咸宜的特色小食,我小时候在十甫路趣香饼家也见过这种酥;另一种是"油炸糕",将摊凉的糯米饭配以绿豆、五香粉,外浇米浆,切成三角形,用油炸成金黄色,外脆内软,甘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可惜现在广州市面上已难觅这两种美味小食的"芳踪倩影"了。

如坊尾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以经营鱼肉禽蛋、蔬菜瓜果、烧腊熟食的店铺居多,临江处还有一个规模颇大的鲜活塘鱼批发鱼栏(现在如意坊还有名为"鱼栏大街"的街道),此处人山人海,装卸货物的船只、车辆穿梭不停,场面十分墟冚。鱼栏四周,摆卖鱼仔虾毛、蟹螺蚌蚬的流动小贩如蚁附焉,顾客络绎不绝,有附近居民,有酒楼食肆采购人员,甚至有"屈尊"的官仔(广州话,意为"穿着光鲜得体、文质彬彬的富家子弟",旧时西关多官仔,故有"官仔骨骨"之谓),由于流动小贩们的海鲜水产均是自产自销、即捞即售,因此货鲜价平,十分抢手。

当年在枝湾经营的大多数菜艇家就是从这里进货,然后加工烹制成各种美味菜肴供应给客人的。黄沙与如意坊相距不远,又同是临江,由此看来,后来黄沙水产批发市场的崛起有迹可循、天造地设。(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