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身强
陶庄蜈蚣鹞,俗称“百脚鹞”。陶庄有句民谣“正月二月捉帖子,三月四月放鹞子,五月六月学游水”。
春分时期,百花盛开,温度适宜,并在油菜麦子即将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心情舒畅,到田野放鹞成为当地民风民俗的一部分。
放蜈蚣鹞(江建平摄于年)
陶庄蜈蚣鹞源于制作简单的月亮鹞,制作材料也从原来的木料、丝绸改为节省成本的绵纸,而成为家家户户都有能力做的鹞。鹞的节数也可多可少,少则十节,多则上百节。
陶庄蜈蚣鹞制作工具有竹刀(劈蔑刀)、小刀(电工刀)、尺。材料有绵纸、绵钉(用绵纸捻成,用于扎风筝)、毛竹、颜料(红、黑)、红纸、鸡毛(雄鸡尾巴上方的毛,一只雄鸡约有根鸡毛,例50节的蜈蚣鹞每节需6根,大约要三只雄鸡的毛)、棉线(也可用麻线)、铝丝、芦梗、浆糊、红绸等。
大蜈蚣鹞(图片来自《陶庄风物》)
陶庄蜈蚣鹞用毛竹劈成丝做鹞的骨架,用绵纸涂上各种颜色、制成蜈蚣的形状。制作步骤:第一步劈蔑,把竹子劈成均匀的细条,粗细根据制作风筝大小而定,长短若以50节蜈蚣为例,1节大约50厘米。然后取一竹条弯成直径为20厘米的圆圈。扎前要矫正轻重,重的地方削去。
以20厘米直径为例,横在圆上的那根竹子在圆直径的55%处,飞时不易翻身。粘上棉纸、画颜色。再结鸡毛,每头3根,两头6根。这样一节便完成了,而蜈蚣头的制作和前面一样但还要再加上一些东西。眼晴是由3个圆圈拼起来,且可迎风转动。
陈明观在制作蜈蚣鹞(图片来自《陶庄风物》)
各构件制作完成后,用一主线把鹞头和鹞尾连接起来,节与节之间距离为50厘米。然后两侧以边线连接,最后与主线汇成一点。在风筝的尾巴上粘上长约一米的红绸。完成后把放风筝的线与刚才汇成一点的主侧线相连结。最后是试飞,把风筝放在风中,看中心点是否平衡,有偏向的马上调整。
陈明观与蜈蚣鹞(金身强摄于年)
陶庄蜈蚣鹞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嘉善县第一批、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庄蜈蚣鹞非遗传承人陈明观,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年退休后住陶庄镇金湖村。
他10来岁就会制作各式风筝。年、年期间曾制作过节蜈蚣鹞,现家中还有一只50节蜈蚣鹞。随着社会发展,制鹞业已成为一种行业,人工制作的土鹞越来越少。陈明观的手艺已无人传承,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