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
卯
藏尽中国天机
将世间美好环环相扣
非
遗
●
信
息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项目名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列入年份: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申报方式:单独申报
申报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
营造技艺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代表作有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以及杨阿苗故居。
“
发展历程
在距今——年间新石器时代,榫卯就已经发展出其雏形。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发掘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达百件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榫卯"。
《世说新语》记载:“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秤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动摇,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见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之故也。”说明当时对于高层木结构技术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建筑自重和荷载的平衡性也有较为充分的认识。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隋唐宋时期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营造技艺又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宋元时期以来习惯使用的那种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升起",以及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侧脚"的作法逐渐被取消;斗拱结构功能逐渐退化或减弱,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来承托本已缩小的屋檐重量;大型建筑的内檐框架基本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插接;抬梁式建筑屋角部梁架的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用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宋代就有);木构件断面尺寸变小,并用小尺寸短木料对接或包镶,拼合成高大的木柱,供楼阁建筑作通柱使用。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有一座和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千年木塔——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学名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绝对是国内现存元代以前建筑中知名度最高的了,也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高峰。
榫卯和斗拱是中国古建里应用最广泛的两个建筑技法,应县木塔也正是采用了这两种技法使得整个塔身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榫卯在现代建筑物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何镜堂在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上的设计就巧妙运用了这一古建技法。
斗冠造型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它们穿越时空
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所以保护非遗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付出行动
推荐阅读
1、第六届校园原创设计大赛开始投票啦!
2、第六届校园原创设计大赛投票--海报组
3、第六届校园原创设计大赛投票--书签组
4、第六届校园原创设计大赛投票--吉祥物组
版式编辑/宋芳菲图片/来源于网络审校/胡燕技术支持/尹才荣
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