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头镇榫卯工艺
榫卯工艺等级: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榫卯工艺是一种很普遍使用的木凿技术,起源非常早,距今约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了大量的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伟大的发明。潭头镇榫卯工艺的鼎盛时期——清末至解放前。
首先是懂得榫卯工艺的人并不多,想要在制品中完美呈现榫卯工艺,不潜心学习几年是根本做不到的,其复杂性远远高于现代偏心件家具的制作;其次是人力成本增高导致此类产品的成本偏高,不过这也意味着此类产品更有使用和保存的价值。
潭头镇从事榫卯工艺的人数最多时有二三十人,到目前不到十人。比较出名的有潭头村刘宜炎老艺人。
在传统木匠工艺中,根本没有钉子和粘合计等,完全是靠各种楔形嵌套。水平高的匠人制作出来的木制品其精度要远远超过机器加工。结合部不仅可以保证强度,甚至连水也透不过去。
榫卯结构简化了复杂的联程序,使两块材料在不需要第三者介入下实现牢固连接,是一种最简单、稳定而普遍适用的连接方式,它的应用极其广泛。总之,榫卯结构较之于传统家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榫卯工艺是古代工匠的必备技能
工匠手艺的高低
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若榫卯使用得当
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
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在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
不使用一根铁钉
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
这些都是榫卯的功劳
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
不仅外形精致唯美
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
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
榫卯工艺可以说充满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一阴一阳,一盈一亏
互补共生,缺一不可
此外,榫卯工艺也体现了
“不把事做绝,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学
起承转折都是活扣
拆卸组装不伤器物
然而不幸的是
随着现代化机械生产的进步
和人们对效率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榫卯工艺正逐渐被抛弃
长乐潭头老艺人刘宜炎
19岁开始学习榫卯工艺,坚持至今
在他手中,木头是有灵魂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来源标注错误,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后台将立即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