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计划今年清明节回义乌给外公外婆扫墓的,结果因疫情困在上海,全城封闭,计划彻底泡汤。不能到坟前祭奠,只好写点文字以寄托对外公外婆的思念之情。
我的外公在镇上经营一家南货店,在我眼里,外公像账房先生,瓜皮帽、戴副眼镜、山羊胡子,常常一本账册一把算盘,偶尔从眼镜上方看我一眼,基本不说话,也不跟我玩儿。但记忆里,外公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路遇乡邻,大家对他都非常恭敬,好像什么重要人物似的。我那时年龄小不太明白,后来才从别处知道,外公家境贫寒,7岁丧父,与寡母寄居亲戚家,11岁受亲友接济,上过一年半私塾,13岁即别母出外当学徒。外公作为学徒,吃苦耐劳、勤恳好学,既能帮店家勤杂家务,还学会酿酒腌制火腿;账册也是工整无误,算盘更是双手开弓,口念珠落分毫不差;不止打理店铺一把好手,店家还多次用丢置银元于店堂试其人品,外公也均一一拾起交还;也正因此,店主最终决定将南货店交付外公,而非自己的儿子。
与外公相处的时间不长,在我4、5岁时外公因身体原因需要住到北京大舅家,以方便看病,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外公,所以对外公的印象不深。
我的外婆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之家,是七姐弟中的长女。有着一双三寸金莲,走路自然看上去有点摇曳不那么平稳,但她从来就是一个坚定的人;她个子不高,清瘦,典型的江南女子,但我从未感觉她瘦弱。
外婆小外公6岁,外婆家与外公家两村相距6、7里地远,家境显然大大好于外公,想当初应该是应媒妁之言结亲。外婆虽大字不识,却也参与南货店的生意,常与外公一起商量经营,南北杂货,布匹百货,了然于胸,童叟无欺,扶贫帮困,誉满乡里,颇有点女丈夫气概。在家里,外婆对外公,那却是敬如天,外公在家从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部家务事都是外婆一人操持;外公不善农耕,而外婆养蚕喂猪种地全行。外公平时言语很少,比较安静,外婆则快言快语;偶尔与邻居产生矛盾,外公完全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算了算了,不跟他一般见识吧;而外婆不然,只要占理一定会据理力争,逻辑清晰,口齿伶俐,大获全胜而归。真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里里外外一把手。
外婆大字不识,外公也仅上过一年半私塾,但他们对儿女教育却是放在家中天大的位置。日寇三次入侵廿三里,外公的南货店被劫掠一空,为了供三个儿女上学,他们只好变卖包括南货店铺面家具和刚置办好准备盖六间房的土地砖瓦木料在内的所有家产。巧的是,后来因此评了个下中农身份,躲过了各种运动的冲击。常听小舅说,外婆虽不识字,但会讲很多深明大义的故事,他是在岳母刺字、孟母三迁、桃园三结义、晴耕雨读、士者需以天下先的教诲中长大的,所以大舅才会投笔从戎;而小舅也才会在炼油厂缺少专业翻译,且自己作为车间主任只学过俄语的情况下,苦学英语并主动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为厂里节省翻译费用加快安装进程。
外婆对我的管教不像对她自己的儿女那么严格,有点放养我,大概是心疼我远离父母的缘故,希望我过得开心。在村子里,我下门前河塘摸过螺蛳、上雨后初晴的子坟山上捡过地皮菜、到东阳江边树林里黏过知了、到自留地拔过菜、春天割过紫云英、夏秋捡过麦穗稻穗。这些对我而言不是农活,是跟大自然亲近,在田地山林里自由自在玩得很开心。以致后来我只要不开心了就去下乡爬山穿林,心情立马舒朗。好像有句话说,城里人心中都住着一颗牧童的心。
外婆看人的标准也有点与人不同,体现了她的善良怜悯心。表姐聪明伶俐,外向活泼,伶牙俐齿,长得也漂亮;表妹相对内向讷言文静,外婆就比较心疼、喜欢表妹。说表妹,别看她不言不语,心中有数,长大比谁都能成事。她大概是在用心理暗示法,不动声色地鼓励着表妹。果然表妹成为了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当然表姐也很有成就,是IT领域卓有成效的专家。
外婆不可免俗也是一个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之人,这可以从以下几件事得以证实:一,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女儿只上过初中;当然,外婆的说法是,女儿没上大学,是她自己不想上,真实原因不得而知。二、外婆在大舅家带表弟时,舅舅舅妈给她买的点心,她舍不得吃都藏起来,很少给表姐表妹吃,多数都要留着给表弟,当然,她的解释是,表弟小啊。
外婆虽重男轻女,但不知什么缘分,于我却宠爱有加,恩重如山。外婆轮流给她的三个儿女带孙辈,每个儿孙至多带个一年两年到上幼儿园即止,而我却始终被外婆带在身边直到初中。我出生10个月即被外婆带回老家抚养,因户口在北方,没有户口无法在村小上学,又是二年级转学(当时因户口关系回北方上的一年级,因故又回到老家),就更难了,但外婆居然调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居然把村干部和学校说服,让我入学了。因南北方学制不同,正常情况下我需要留半级到一年级,但我认为那很丢人,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往上跳半级上二年级,居然又让外婆说服了,插班进二年级。好在我还争气,成绩好,很快就当上班长了,这让外婆很有面子;义乌古有戚家军抗倭,民间尚武,武术自然也是我们村小的重点功课,我因拳打的好,每天早起站在教学楼二楼走廊带领全校同学操练,还作为代表参加过金华的武术比赛,这也让外婆很觉荣光,每天掩饰不住喜滋滋的。记得去金华比赛那天,村里是用拖拉机载我们的,外婆围在拖拉机边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乱跑,跟牢老师,城里人多,乱,别跑丢了”;一边往我兜里塞钱一边交待”一定要好好吃饭,饿了,没法打拳”,我却有点兴奋,对金华有许多幻想和期待,有点着急赶紧开动和敷衍,外婆看我这样,很是担心,就去和老师商量要随我们一起去金华,老师自然不答应,而我感觉非常尴尬很不好意思,家长中只有外婆嚷嚷着要跟我们一起去,老师还不答应。现在想想,我应该感到特别幸福才对,外婆对我的爱超过所有家长,而且只有她敢于付诸行动。拖拉机启动了,缓缓开出,就看外婆颠着她的三寸金莲,在尘土中晃悠悠追着拖拉机,挥着胳膊嘴里还在对我喊,在拖拉机的突突声和同学们兴奋的叽叽喳喳声中,我听不清她在喊什么,估计还在叮嘱我要小心吧。
外婆信佛,可能来自她出身的家庭,她的父亲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外婆行事言语很在意积德行善因果轮回。外婆过世后,我回老家听亲戚说起,“你们这一大家子几家人这么兴旺,都是得益于你外婆修好事拜佛积的功德,三个儿女每月寄回来的生活费除了吃饭都敬给庙里供佛菩萨了,每月固定日子颠着一双小脚跑十几里地去庙里,路上只能在凉亭休息一下”。我猜想,每月固定日子,应该是收到寄来的生活费时间基本固定;跑那么远的寺庙,大概是这座庙特别灵吧。
外婆长寿,享年94,印象里好像只因白内障做过两次手术,听力有些下降;如果不是摔伤,应该能成为百岁人瑞。我观察她长寿的秘诀,超级自信坚定,认准的事就要做,不平就要说,心里不藏事,信佛有信仰,行善不做亏心事。她有个菜谱,是每日必吃的几样,青菜、豆腐、肥肉、黄酒;她还有自己的理论,肥肉滑肠不便秘,黄酒活血有精神;她肯定不知道维生素和植物蛋白质,但不知怎么就选上了青菜和豆腐。她从不吃膻腥之物,比如鱼和羊肉,搞得我也吃不了羊肉,虽然对我脾胃羸弱有好处。我们还有季节小食,夏天是井水冰镇的榛子豆腐拌红糖,冬天是红糖压的麻糖。写到这里,小时吃过的好吃食物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烟熏的豆腐,桥头饭店的小馄饨和肉包子,生产队发的蘑菇碎,外婆用它炒肉,街上的甘蔗段、、,所有这些,也成了我一生饮食的基本款,我喜欢吃,但再也吃不出那时的美味了。
外婆是一定要叶落归根的,一轮轮帮三个儿女带大孙辈后,她一定要回到老家,中间偶尔出来几家转着住住,很快就急着回去。等我有了女儿,我非常想让外婆跟着我住,因为跟外婆在一起,我感觉特别有安定感。但外婆只是来看看重孙女,而且跟我说,她带不动重孙女了,要住也不能住在外孙女家,只能住在自己儿女家;但现在坚决不能在十万八千里外住了,必须回到自己家去,离外公近点。她知道城市里都是火葬,她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对外公在北京过世火葬,她一直耿耿于怀。外婆在我们家是个说一不二的主,没人能违拗她的意思,八十多了,还是只能让她回老家,好在大舅在县里算是在外的名人,动用了一些关系,安顿外婆住进了养老院。但她在养老院也消停不下来,坚持自己赶集去买菜买酒卖肉,后来跑不动了,还坚持自己去厨房做饭。养老院的人也实在拿她没办法,不让她出去买菜,她就说人家克扣菜金;不让她做饭,她就说做的饭不好吃。人家只好由着她,摔跤就是这么造成的,但她一点都不后悔。也只有这样,一旦有什么闪失,她的儿女才不至于怪罪养老院照顾不周,因为是她说活太难听,她用这种方式保护着养老院又坚持着自己的自尊和骄傲。我知道这不是外婆糊涂了,作,不讲道理,是因为她不服输,她心里想的是,一旦她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她会有一种彻底的无力感,就是要归天的时候了,她要坚持到最后。这是我跟随外婆十几年对她心理的解读,因为她一辈子没有服过输!包括对她自己。
外婆很平凡,一辈子只做了家庭妇女;但在我心里她很伟大,我的一切都来自她。她抚养了我,教育了我,我从她的言传身教懂得了,做人要正直善良,积德行善有轮回,不可欺软怕硬,凡事要靠自己不能让人瞧不起,做事要务求尽心尽力,能做第一不要想第二,遇贵人要懂感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外公外婆的功德庇荫后世,儿孙中不管是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职业经理人、投资人、公务员、工人,都在各自领域恪尽职守成为佼佼者,更为重要的是都能保持正直善良!外公外婆天上有知,应该感到欣慰了。
外婆已经离开24年了,但对她的思念却一年深似一年,这两天特别希望在梦中见到外婆,再托付我几句,以解我心中的思念。
疫情阻隔不能到坟前祭拜,愿外婆外公在天之灵安息,待疫情消散,我再去看二老。
特别的一个清明节,最后借用一首贾岛的诗: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