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清与木结缘40年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015/4493986.html
00:59

拍摄:高玲剪辑:曾楚乔

常德日报记者高玲曾楚乔文/图

40年前,张和清14岁,放在今天就是一个初中生,他却跟着哥哥学起了木匠手艺。

用张和清自己的话说,他就是吃木匠这碗饭的,学得快,出师快。但是,即便是“有天赋”的张和清也没有想到,他做的家具,有一天能够漂洋过海销到国外。

工作中的张和清

沅水以南的常德地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所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庭条件不好的家长,都会让自家的孩子学手艺。学好一门手艺,以后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张和清的哥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学了木匠。

年,张和清14岁,也跟着哥哥拿起了斧头和刨子。

张和清日常使用的部分工具

哥哥的手艺是跟外面的师傅学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在那个时代还发挥着一定的威力,完全不同于今日我们在学校看到的师生关系。一年中有四个日子,哥哥是必须给师傅上礼的,那就是端午、中秋、春节和师傅的生日。平时,师傅家有重体力活,哥哥也是随喊随到。张和清没有经历这些,因为他的师傅就是19岁的哥哥。

斧头、锯子、刨子是木匠的常用工具,而斧头对于初入行学艺的张和清来说还太重了。哥哥的斧头有三斤重,张和清抡着它砍削一天木料,疼得一晚上都睡不着,第二天筷子都握不稳。哥哥只好给他打了一把一斤重的小斧头,张和清也正式进入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在各种木料和工具间摸爬了三个月之后,尝试了砍木料、刨木料、拉锯等基本功之后,哥哥告诉张和清画线。画线并不是用尺子,而是用一个墨盒。墨线从墨盒中拉出来,固定之后轻轻一弹,一条直线就出现在的木料之上。弹墨讲究的是巧劲,太重或者太轻都不合格。弹墨过关了,就开始学“刮、砍、凿、剌”四项基本功。

农村老话说,“七十二行,巧属木匠”,说明木匠的地位很高,也说明了木匠难学。一般来说,一个木匠从学徒到出师要三年。张和清是属于那种悟性很高的学徒,出料打坯一学就会,学了一年就单独出门做活。

“木匠这门手艺在农村非常实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张和清说,修房子要木匠,做家具要木匠,做农具要木匠,就是出一把挖土的锄头、一把砍柴的砍刀都离不开木匠。

20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之后的农村变得生机勃勃,不少村民家中开始了红砖瓦房取代土砖茅草屋的“替代工程”。红砖是一家人自己动手烧的,木材是自家山上长的。当红砖足数,木材干透,其他材料备好,请有经验的人看好日子,新房就可以动工了。哪里起梁,哪里安门,哪里装窗,即便房子刚刚砌上地基,木匠心中已经有一个房子的形状。如果木匠不装好门框,瓦匠就没有办法继续施工。等到房子修好,木匠就更加重要了,因为空荡荡的新家需要木匠打一套新家具。于是,张和清他们的行情就非常好,出师之后上门给人做木工活,一天的报酬是3元钱,主人家还要管茶管饭,遇到大方的还会加上一包烟。

雕凿卯眼

张和清向记者展示榫卯结构

张和清的木工活好,上门来请的人很多。“也不免有些人出师之后,桌子做不平,风车分不出头口和二口,水车车不上水来。”每个行业都不免滥竽充数者,木匠这个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张和清说,既然学了这个手艺,人家把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做好,这就是老祖宗说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从15岁开始,张和清就开始做上门师傅。那时候的家具种类不多,新修了房子的农民家庭也不过打个饭桌,碗柜,几把板凳,简单的木板床,实用大于美观。如果哪家要收媳妇,那就会打上一张抽屉,一个五斗柜,一个高柜,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三件套,这些活张和清都干得非常顺手。进入九十年代后,组合家具取代了以前的三件套,简单的木床变成了高低床,技术难度要大一些,但张和清看了看别人家的高低床,回到家里一沉思,也会上门给人做高低床了,不得不说,他摆弄木料的能力比很多人都要强。

“到18岁的时候,我一天的工钱就是22块了,这个收入是很高的,我们当地的老师一个月才几十块钱的工资。”张和清的收入让他在婚恋方面非常“吃香”,经常有媒人上门来牵线搭桥。然而,年轻的张和清的心思不在这上面,他还想多学点东西,当个名副其实的“师傅”。命运很快把他带到了一个更高的领域,由于个性沉稳,做事认真,手艺过硬,他被常德市一家专门传习宫廷雕刻技艺的研究中心看中。

木匠,雕匠,漆匠,是我国传统手艺“十八匠”中的“三匠”。古代宫廷雕花家具,就要经过木匠出料定型,雕匠精心雕刻,漆匠打磨上漆。不到二十岁的张和清,觉得自己的手艺在这里只能垫底,他决心借这个机会,多看多学,让自己的手艺上一个台阶。

年1月6日,张和清工作的常德九龙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来了一名美籍华人,要订做一批宫廷木雕艺术品。这名美籍华人叫林本栋,是美国好运来国际技术和贸易集团的董事长。一直以来,他都在寻找“中国老手艺”,没想到在常德实现了他的梦想。张和清也没有想到,他要参与这批工艺品的木工部分。

随着一次次参与,实践,思考,张和清觉得自己离一个“师傅”越来越近了,他参与制作的全手工木制家具,也越来越多地被海外市场青睐。

张和清参与制作的成品家具

逍遥椅(记者黄云霞摄)

十多年前的一天,研究中心的总教习张雪翔发给他一张照片,这是一把躺椅,总教习在外面看到后,觉得还可以改进技艺,让这把躺椅更加贴合人的身体,并且可以停在人感觉舒适的任一角度。

没有尺寸,没有比例,只有一张照片,其他的都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猜,去试。10天之后,一把符合张雪翔最初设想的躺椅出现在他的眼前,果然可以停在人希望的任一角度,张雪翔将这把躺椅取名为“逍遥椅”。

9月16日,我们也看到了这种“逍遥椅”,它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木工智慧,全身没有一颗铁钉,榫卯互相契合,展示着令人悦目的弧度。面对我们的惊叹,张和清笑着说:“这就是考验木匠的经验与审美,凭多年的经验去看,这个东西要做成什么样子,才能入观众的眼”。

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也常用于家具制作。后来,铁钉的出现与方便让榫卯结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张和清却是榫卯结构的坚定传承者,他指给我们看什么是鱼尾榫,什么是双头榫,榫头与卯眼的结合,既要严丝合缝,又要松紧得当。只见他把两块床头柜板轻松地拆开,合拢之后柜体又稳定牢固,“既方便拆卸运输,上楼下楼,就地安装,又不会像铁钉打孔那样损坏木板。”张和清说,越是优质名贵的木材,越要采用榫卯结构,“好木材会一直有,但不知道传承榫卯结构的木匠会不会一直有?”

对于木工技艺传承的前景,张和清并不乐观,他现在月收入万元左右,但是做一把“逍遥椅”木匠工就要五六天,后续还要雕匠漆匠轮番上场,雕刻打磨上漆护理,而机器的速度是手工的好多倍,从盈利的角度来看,机器必然取代手工。今年54岁的张和清,仍然在常德九龙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潜心研究木工工艺,他坦言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如果有人愿意学,我也会用心去教,但是谁会来学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