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共享汽车从交通工具来聊一聊隋

白癜风土方治疗办法 http://m.39.net/pf/a_4925649.html

每每提到一个时代,很多人脱口而出的都是那些功绩卓越的英雄人物,如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隋唐时期,这期间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豪商巨贾、巾帼英雄,在不少史料中都有与之相关的记载,而生活在同个时期的普通民众,却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记载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为数不多的珍贵史料,绝不是历史的边角料,正是有了这些平淡、琐碎的日常记载,才让后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气象万千的盛世王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下,与隋唐百姓息息相关的吃、住、行。

隋唐人的食

隋唐前期,百姓的饮食习惯,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大多数依然延续着前朝一日两餐的习惯,只有上层社会人士才有一日三餐的待遇,在他们的餐桌上,最重要的主食并非米饭,而是饼。这个饼可不是我们认为的味道单一的干粮,它的种类很多,在当时除了面糊以外,所有面食类的食品,都可称之为饼,其中以:胡饼、汤饼、蒸饼最具代表性。

胡饼是一种舶来品,自汉代开始,传入中原各地,它与今天的新疆烤馍有些类似,都是简单的面粉配上盐、洒上芝麻等调料,放入烤炉中慢火烤制而成,这种食材在当时极为流行,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欢。

在《廷尉决事》一书中,还记载一件关于胡饼的有趣故事。当时一位专门卖胡饼的商人,把自己卖成了当时的网红,名气越来越大,不久就被朝廷封为兰台令,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时胡饼在隋唐人民心中的位置。

胡饼与新疆烤膜非常类似

”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是诗人李颀所著的《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中的一句,里面提到的汤饼,是唐代的公务员必备一道的粮食,所有有汤的面食,都称之为汤饼,如面条、面疙瘩等。唐时还有与汤饼有关的重要节日,陇西每年的初一都会举办汤饼节,民众还有在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及重阳节,食用汤饼的习俗。

除了以上两种,当时深受民众喜爱的另一道主食,就是蒸饼。蒸饼有“荤”、素“之分,加馅料的蒸饼与包子相似,不加馅料的蒸饼则类似于馒头。当唐朝,这些包子、馒头可不是只是速食早点,它是可以一登大雅之堂的。

《社日谢赐酒饼状》中,白居易这样说到:“蒙恩赐臣等酒及蒸饼、环饼等。”这说明,当时皇帝将蒸饼作为贵重之物,赏与有功的大臣。

蒸饼制作

除了饼,米饭是隋唐人餐桌上的另一重要的主食,南北两个地区的民众,所食用的米饭种类,也有不小的差异,在唐朝中前期,以小米为原材料做成的粟米饭多盛行于北方,而南方更喜爱稻米饭。

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原材料,隋唐人民也能研发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如栗米饭、麦饭及雕胡饭,雕胡饭又称菰米,是茭白结成的果实而得,因它的取材极为不易,所以一般很少能吃到它。一户农民曾用自家的胡雕饭款待过李白,让他深为感动,为此还将这件事情写进了他的《夜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夜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粥作作为米饭类的辅助性主食,也深得隋唐人的喜爱,在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隋唐人也将他们的美食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在粥里放上芝麻,形成了胡麻粥,又发明了应对节气的寒食粥及添加了杏仁的甜粥-杏仁粥。粥在隋唐人的眼里,不仅仅只是一道美食,它还兼具理疗的养生作用,有记载的食疗粥就多达几十种。

胡麻粥

有了主食,自然少不了肉与蔬菜的搭配。隋唐前期的中国人,是重羊轻猪的,那时人们的观念里,猪肉是一种下等的肉品,只有穷苦百姓才会吃猪肉,小康以上的家庭,羊肉才是主角,因为唐朝禁止杀牛,想要吃牛肉还得偷着吃,所以牛肉也不常见。

提到肉类,就不得不提隋唐代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没有将鸡、鸭这种小型家禽视为肉类,唐名相马周特别喜欢吃鸡肉,有人抓住这个小把柄,告到李世民那里了,李世民听到,直接说了句:“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不让手下吃肉,是怕浪费,鸡肉怎么能算是肉呢?

羊肉是最主要的食材

牛肉不能吃,猪肉不想吃,鸡鸭又不算肉,难道隋唐人只能可怜地吃吃羊肉吗?当然不是,在当时就有一道特别高大尚的鱼类制品,叫“切鲙”,这个与现代的生鱼片是一样的,除了海鲜,他们还会去狩猎一些野生动物,如兔子、野猪、鹿等。

隋唐人能吃到的蔬菜种类数量并不少,不过像番茄、玉米、土豆、地瓜这些现代稀疏平常的蔬菜,在那时统统吃不到,那么隋唐人主要吃什么蔬菜呢?答案是萝卜、葵,韭菜、马齿苋、蕨菜、马兰、芦蒿、等。其实在唐朝也有大白菜与菠菜,不过因为大白菜的品相不佳,而菠菜又是刚刚从尼泊尔引起的新品种,所以两者皆没有普及。

除了以上这些,茭白在唐朝也开始出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史图说》这本书中就提到茭白是在唐朝时期开始被作为蔬菜食用,除了有茎叶蔬菜,隋朝也开始出现了菌类蔬菜,《四时纂要》里就曾提到过蘑菇,所以在隋唐时期不仅有蔬菜,也有了食用菌。

茭白

隋唐人的住

如今能我们看到得以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实际上隋唐的建筑已经难寻真迹,一是年代过于久远,二是古时房屋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难以承受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幸运的是我们依然能从一些出土的相关文物中,找到一些旁证。

隋唐后期的生活稳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百姓的精神追求也更加丰盈,有条件的会在自己屋前种植一些绿化树木,如梧桐、槐树、桃树等,房屋格局大致采用中轴线与左右对称的布局,门、堂、亭、园林、东西厢房呈长方形排列。

南北区域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尽相同,北方以木料砖瓦为主,南方竹木多,因而就地取材,竹木成为建造房屋的首选,瓦房次之,北方的官员调任南方后,发现以木为主要的房屋,遇到火灾时会增加抢救的难度,因此大力推广瓦房建筑。

陕西耀县出土的三彩院落

在现有出土的一些唐三彩中,我们可以看到隋唐建筑大气、简洁、排列有序的建筑风格,普通百姓的房屋建筑以四合院为主,有经济实力的人家,庭院内还设有园林、假山、水池等,活脱脱一个现代高级别墅。

到了唐代中晚期,建筑设计开始走向繁复,虽然建造技能大大提高了,逐步完善了之前的不足,但让人遗憾地是后世的建筑也失去了隋唐前期大气豪迈的风格。

在隋唐前期,席地跪坐是常态,为了配合这个习惯,基本以矮家具为主,但这样的坐姿长时间下来,对耐力是个很大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高脚家具应运而生,隋家家具依然体现着当时兼容并蓄的大气之风,高矮两种同时并存,聪明的隋唐人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优化了十几种可坐、可卧、可凭、可伏且带有收藏功能的家具,如几、案、椅、凳、箱、床等,其中椅又分为扶手椅、靠背椅、圈椅等,凳较为常见是月牙凳、鼓凳等。

月牙凳

床是隋唐人使用最频繁的家具,这点在敦煌壁画上也有所描述,除了当休息的工具以外,人们还会在上面或盘腿、或跪坐,甚至把床当成一张大桌子,用来宴请宾客。隋唐人的床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无论大小都叫床,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椅了,在当时也算是床的一种,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里面那句的“床前明月光”,所指的就是椅式的床。

隋唐的家具依然还是走“大气”的路线,造型丰满华丽,质感厚重,在图案设计上,没有再走前朝以动物为主的设计风格,更多地加入了花草、鸟禽、山水等元素,装饰手法采用木画、髹漆、彩绘、镂雕等,让整体充满生活气息,这点也体现了隋唐人的艺术才华。

《历代帝王图》中的凭几

隋唐人的行

隋唐时期的交通道路,最发达的还是官道,宽阔明亮,官家明文规定在官道两旁不许留有树木,这一点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在古时老虎、豹子等野兽时常隐匿在茂盛的丛林里,伺机袭击过往人群。

相对官道,百姓所走的私路非常低配了,那时没有什么水泥、沥青,清一色的都是土路,如果碰到大雨连连的天气,连下脚都困难,日本圆仁在他所著的《入唐求法巡扎记》曾这样形容隋唐的私路:“寸步过泥、频失前路”。虽然看似不堪,但在一千多年前,能有一条通行的路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提起驿站,有看过古装剧的都不会陌生,隋唐的驿站建设非常高级,里面的设施应有尽有,档次一点也不亚于现代的五星级酒店,不过只有出公差的官员,手持省符才有资格入住,普通人家哪怕是官家人,只要不是因公出行,都没办法入住。

那么普通百姓出行吃住该怎么办呢?“客舍”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客舍”也叫“村店”,是普通人家开设的私人旅店,既有能提供住宿,还包解决一日三餐,虽然档次不如驿站,但是该有的设施都基本齐全。

影视剧里的客舍形象

马是隋唐时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无论男女、文武官员都非常喜爱骑马,这点与唐人尚武的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虽然速度快,骑得也很帅气,但普通人家却很难消费得起,当时买匹马跟现在买辆奔驰车感觉差不多。为了解决出行需求,底层的百姓选择了价格低廉的驴、骡来作为代步工具,驴、骡的销售方式有两种,出租与出售。

隋唐人外出旅游时,是不用自己准备坐骑的,到达目地以后,就有一些专门提供这类服务的客舍,有钱的可以租马,穷游的就租租驴、骡,十分便捷,这就好比是选择开共享汽车还是骑共享单车。

因此驴跟骡的占有量远超马,除了这三种,还有一种非常皮实承载力大的动物,那就是骆驼,那时的隋唐经济十分开放,不少胡商与中原都有商贸往来,个大又耐干渴的骆驼就成了他们走南闯北的好伙伴。

出土的唐三彩胡人骆驼商队

在汉代风靡一时的牛车,到了隋唐时期依然还在使用,不过这时的牛车已经失去了在汉代的主导地位,只有老人或妇孺乘坐,也有部分百姓,把牛车当成日常运输货物的工具。到了晚唐时期,轿子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但同样没有普及,性格豪爽的唐人依然还是钟爱奔放有力的马匹。

壁画上牛车运输的场景

隋唐时期的中原与周边国家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空前繁荣发达的经济势必会给道路交通造成不小的压力,这一点身为领导人的唐太宗也意识到了,于是颁布了一部规则细致的交通法规《大唐仪制令》,里面有这一条明确的通行规则:“践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大致的意思是普通百姓要给达官贵人让路,年轻人给老年人让路,手上物品少的给物品多的让路。

有了规则,就会有执法者,负责对交通进行巡查的管理员,对违反交通法规的人有权执行相应的处罚,这或许就是中国最早期的交警了。

那么违法者需要承受什么样的惩罚呢?《唐律疏议》里是这样规定的:“诸于城内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以故杀人者减斗杀伤一等”。意思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方,按比打架滋事的罪责减轻一等处置,如果造成了人员死亡的话,那就要流放到偏远地区。由此可见,隋唐的交通法规还是比较完善的。

结语:

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总是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