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烈日炎炎,在东阳市马宅镇瑶昌桥瑶村自然村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一台挖掘机正在将村河道内清理出的垃圾装上清运车,村党员干部群众手持铁锹铲除陈年堆放物。
“以前河道里堆满了杂物,没人清理。前些日子连续下雨,河水排得慢,都流到我家门口了,用沙袋堵水,河水才没‘进屋’。现在村里河道终于开始整治了,真是太好了!”瑶村村民陈平卿高兴地说。
这是马宅镇开展“三好四化”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评比活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带来的新变化。
“年,马宅镇开展了小城镇环境整治,并顺利通过了省级考核,镇容镇貌有了大幅提升。但还有许多自然村因为集体经济薄弱等原因,人居环境不尽如人意。”马宅镇人大副主席方军辉说,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建设美丽洁净家园,5月开始,马宅镇在全镇68个自然村开展“三好”(环境好、素质好、机制好)“四化”(洁化、绿化、美化、靓化)村庄整治评比活动。
奋起直追10天运出多车垃圾
瑶昌桥瑶村在评比活动开始后,连续出现在后十名自然村名单中。“村里许多村民以收废旧木料为生,走出了一条木材致富路。”瑶昌桥党支部书记申屠跃军说,废旧木料虽然富了村民的钱袋,但也带来了不少环境卫生问题。
7月,瑶村大会堂门口竖起了印有“后进村”三个字的黄旗,大家才意识到整治乡村环境“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村两委统一思想,迅速行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
7月20日,村里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几天下来,乱堆乱放的垃圾不见了,河道慢慢恢复干净,公路畅通无阻,“十天时间里,村里运出了多车垃圾,整治还在继续。”申屠跃军说,整治完成后,村里将完善长效监督和保洁机制,从源头上治理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对接下来的考评,我们充满信心”。
方军辉说,每次“三好四化”考核的结果将进行全镇通报,镇里将对后进村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实施3至5个村悬挂“红黄”双色旗,鞭策后进村奋起直追。
创先争优评分高进步快的有奖励
“没想到,这次能评上全市垃圾分类最好村。”见到马宅镇下瑶村主要负责人张添强时,记者从他的话语里感受到了开心快乐。走在下瑶村,可以看见每家每户门前都放了两个垃圾桶,一只绿色,一只黄色。村宣传栏里有许多垃圾分类的宣传语。
随机翻看了一下垃圾桶,只见桶里干干净净的,早上的垃圾已被保洁员收走。记者注意到,村里几户人家门口还飘着红旗,张添强说,这些都是村里垃圾分类做得较好的村民,“下瑶村是年的全市十美村之一,基础较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年‘三好四化’开始后,村庄主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并着力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
“虽然下瑶村在‘三好四化’评比中的排名靠前,但这也是一份不小压力。”张添强坦言,不少村庄来参观学习后,加快了整治节奏,变化很大,进步很大,“要想保持排名,就得不断努力,不松懈”。
“对评比中排名靠前的村庄,镇里有相关政策鼓励其积极到全市的各类评比中创先争优。”方军辉介绍,马宅镇安排了专项资金,对考核评比中排名靠前的和进步较快的自然村进行奖励。申报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并通过验收合格的,按市政策进行单独奖补。
“信心不足,内生动力不强,部分村庄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这些可以说是马宅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痛点。”马宅镇党委书记应定国说,开展“三好四化”评比就是要调动每个自然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发展理念,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改善全镇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更好地提升村庄整体环境,扮靓“美丽乡村”。
下一步,马宅镇将继续扎实开展环境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沟渠道边、房前屋后等。同时不断完善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第三方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中,共同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