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永陵二十四伎乐古乐器再奏一曲盛世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吴晓铃摄影杨树)12月1日,“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在成都永陵博物馆揭幕。吹叶、排箫、螺贝、筚篥、竖箜篌、羯鼓等今人闻所未闻的古代乐器,真实呈现在公众面前。

这批古代乐器,根据永陵博物馆前蜀开国皇帝王建棺床上石刻浮雕的“二十四伎乐”,以及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乐器实物复原而成。展览现场,观众可以亲手击鼓,感受鼓的铿锵音色,也可欣赏“天姿国乐”民乐团演奏的古乐。年前,王建石棺上镌刻下的晚唐宫廷燕乐瑰丽壮观的场景,如今,原样复制的乐器和演出,将带领公众重温一曲岁月的幽歌,一段王朝的史诗。#SplitPageHere#

石棺伎乐图唐及五代音乐文化活化石

永陵路上王建墓,很多老成都并不陌生。不过,王建墓室棺床腰部浮雕的二十四伎乐图,却鲜为人知。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堪称精美绝伦,独一无二。

永陵博物馆馆长彭建平介绍,早在上世纪40年代,永陵王建墓这处隆起的土堆,还被附会为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抚琴台,附近的道路也因此相继被命名为抚琴路、琴台路。直到年正式发掘,才发现这处土堆其实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地上皇陵——永陵。在所有出土文物中,除了玉大带等王建生前所用之物以外,王建棺床上雕刻的二十四伎乐最为引人注目。

这是一支由两位舞伎和22个乐伎组成的“古代交响乐团”。彭建平说,“在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中,永陵二十四伎乐所表现的乐舞场面最大,乐器种类最多,且最为写实、最具神韵,完美地呈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舞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这些乐器有20种,共23件,由弹拨、吹奏、打击乐器三大类组成。如今,竖箜篌、螺贝、吹叶、筚篥、羯鼓、鞉牢鼓、答腊鼓、毛员鼓等乐器,保留至今的已然不多,但在唐代却是宫廷演奏的常用乐器。

贞观16年(公元年),唐代宫廷燕乐在继承汉魏六朝清乐传统之外,又融入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乐舞精华,最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十部乐”。永陵24伎乐图上的乐器同样兼收并蓄,既有汉民族传统乐器,又融合了当时大量的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乐器,堪称一部唐及五代音乐文化活化石。其中,笙、笛、筝等乐器,是纯正的汉族传统乐器,更多的乐器来自中原以外的地区。此次展览策展人闫佳楠介绍,琵琶最早就源于今伊朗地区,在公元3至4世纪时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竖箜篌则在约公元前7世纪从西亚传入中国。此外,螺贝、答腊鼓等乐器均起源于印度,此后相继进入中国。#SplitPageHere#

复原古乐器让石刻浮雕图有了生命

如果将永陵二十四伎乐浮雕上的乐器一一复原,会演奏出怎样的盛世华章?年底,永陵博物馆邀请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副厂长沈正国负责乐器复原工作。这位曾在乐器厂主管技术与质量的老专家,结合永陵石雕以及日本正仓院的唐乐器实物及技术资料,让原本只存在于雕刻里的乐器,重新拥有了生命。

多年前,杜甫曾用“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描写成都的音乐盛景。笙,这种竹管制成的乐器,形状参差如鸟羽,音色明亮甜美;羯鼓,看上去和现代的手鼓并无太多区别,但当演奏者双手各执一杖从左右两边轮番敲打时,音量却极为响亮,被唐玄宗誉为“八音之领袖”。李商隐在《龙池》里写道:“羯鼓声高众乐停。”在所有乐器中,竖箜篌、琵琶、筝看上去最为华丽。当演奏人竖抱箜篌于胸前,双手从两面拨动琴弦,伴随柔美清澈的乐音,古典的韵味便弥散开来。

这些乐器,在永陵石棺上只是写意的存在,而在现实中,除了古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遗存。有的乐器尽管名字还和唐时一样,但无论是音域范围、用材还是样式,并没有真正传承。接到复原乐器邀请的沈正国,在认真研究二十四伎乐图之外,专门前往日本东大寺正仓院观摹那里收藏的唐代乐器珍品。上世纪60年代正仓院乐器遗存曾经出版过图册,这便成为沈正国最珍贵的参考资料。“这本图册不仅有唐代乐器的照片,还有详尽的尺寸,里面的乐器数量有近30件。”此外,沈正国还把韩熙载《蜀宫夜宴图》以及宋代陈旸编纂的《乐书》等史料作为制作参照。

“唐代乐器主要以栗树、桑树作乐器面板,但现在更爱用泡桐树等木料,二者相距甚远。”为了让乐器原汁原味,沈正国选择从日本进口一部分材料。“日本传统技艺把唐代作为非常标准的模本,民间还有少量唐乐器的制作。”在沈正国的精心制作下,最终有了乐音精准、样式古典的乐器出炉。#SplitPageHere#

二十四伎乐是“佛国天乐”还是“霓裳羽衣”?

专家们根据石刻上的乐器,认为其性质属于以龟兹乐为主的唐代宫廷燕乐。这种出自西域的乐风,旋律悠扬、节奏明快、鼓点变化多端,载歌载舞、自成一格。唐朝时,龟兹乐传入长安,为何又会在西蜀出现呢?

彭建平说,唐末,王建偏安蜀地建立了政权,所以其礼仪制度及音乐享用上,应当享用宫廷规格。而他所参照的直观对象,自然就是唐代宫廷。隋唐时的宫廷燕乐,从七部发展到十部,其中都有龟兹乐的品种。因此,龟兹乐在此时作为蜀宫宴享音乐,合乎王建身份。而唐及五代的成都,是被无数名人赞颂过的音乐之都,杜甫写它“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五代时,王建之子王衍是音乐爱好者,后蜀主孟昶也迷恋音乐,至今人们还把他作为“音乐之神”(南音之祖)来纪念。因此,唐乐流布到成都,完全有可能。

那这种龟兹风格的音乐,会是什么曲目呢?专家们的考证倾向于两种。学者秦方瑜认为,唐代流行《霓裳羽衣曲》,永陵石棺上两舞伎所跳的舞,是《霓裳羽衣曲》中序初段;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永陵伎乐图与敦煌以及四川等地保存的唐代摩崖造像中的伎乐图接近,因此其表现的当为“彼佛国土,常作天乐”的景象。

文物不会说话,却给今人无尽的想象。年4月,以永陵二十四伎乐图为创意的《伎乐·24》国乐观念剧,以文物图上的全阵容合奏了古曲《蜀宫乐舞》以及《西风东韵》,前者将唐代古箜篌、毛员鼓、答腊鼓、羯鼓等古乐器一一复原,后者则让人得窥《霓裳羽衣曲》的神韵。彭建平说,《伎乐·24》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如今,这部剧已在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的知名演出机构洽谈国际巡演事项。据悉,“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也将在永陵博物馆免费展出至明年6月18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