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是如何报道觹堂大院里的沉香雕刻大师的

白癜风疗效 http://m.39.net/pf/a_4626928.html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年11月27日在《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匠人匠心”节目,采访了觹堂大院的沉香雕刻大师郑尧锦。

节目主要讲述了郑尧锦雕刻沉香木雕的过程。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含有树脂的木材只有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积才会形成沉香,愈加珍贵。

01选木

“岁产十二子,似慈母之乳诸子”,这是《本草纲目》对慈姑的阐述,慈姑这种水产植物因味苦而后回甘的特性,世代文人墨客以之为题,创出佳作,它也为郑尧锦提供了创作灵感。

郑尧锦说:“沉香木雕还是用了徽派木雕的手法,只是材料换了沉香而已。传承传承,不仅有传还有承,沉香雕刻也让徽派木雕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根据题材选木是传统木雕的惯例。但沉香雕刻,却是先有沉香木,而后才有表现题材。选购沉香,是郑尧锦最痴迷的一件事情,形状越奇特,越能够得到他的青睐。虽然雕刻难度大,但这也注定了创作的唯一性。

02设计

因为沉香的难得与珍贵,为了最大地保留沉香,所以在设计雕刻的时候,要根据它的形状,颜色还有味道来设计。这个过程,有可能是几年,有可能是一瞬间,这个需要感觉。

郑尧锦两三年前得到一些越南沉香,却迟迟没有开始创作。于匠人而言,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呈现木料最好的状态。

其中一块沉香形体,仿若慈姑的根。令郑尧锦欣喜的是,在他的收藏里,有可作慈姑茎与叶的材料。三种原料,三个产地,香味皆可互补。一幅成品画面,迅速在他脑海中成形。

03雕刻

郑尧锦说:“这块沉香结构比较复杂,比较特殊,作为一个雕刻材料来讲,一般人认为它是有瑕疵的,雕刻也是有难度的。但是我认为它里面的一些特殊的结构和自然生成的一些肌理特别难得。”

接下来就要凭心去感受,通过细微的控制力小心雕刻,根据沉香凹槽选用最适合的工具,刀,手,心浑然一体,每次下刀都是一个挑战。

沉香在郑尧锦的手指间翻转,由外向内,在一次次的减法中,慈姑的根部造型脱壳而出,沿用相同的方法,慈姑的茎与叶在无数次的小心研磨之后,也终于呈现出来。根茎叶三部分怎样结合,虽然早有初步方案,也是实际操作时仍有变化。

04组合调整

组合之难难在立体的表现空间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必须完美,形似之上还有立意,为作品赋予思想,是郑尧锦在新的时代看到的徽州木雕转型之路。他期待木雕不仅可以写实,还能写意。不仅有传统题材,更有当下审美。

数次的搭配组合,随着灵感一挥而就,一件还算完美的慈姑完成。可当他换个角度再看时,却感觉到画面的失衡。

郑尧锦当机立断,取出长茎,换成小茎,突出向下低垂的叶子。至此,他才真正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了。

作品的完工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郑尧锦说:“在雕刻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我就是它。如果我雕花,那个花是怎么绽放,是怎么舒展,那我就怎么雕。我觉得这么雕刻出来的东西它才有灵魂,才有生命。”

将传统意向变得具象化,是郑尧锦锻炼自己雕刻能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他向中国传统诗意文化的靠拢。唐代诗人司空图作出《二十四诗品》,以此来概括二十四种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郑尧锦耗时五年,将雄浑,冲淡,纤秾等只可言说的审美方式塑造成一个个精美达意的沉香雕刻。

手工雕刻要在方寸之间,挥刀如笔,刀到手到,心到眼到,需要数年如一日的修炼,同时对体力和眼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匠人更懂得时间的宝贵。

徽商故里,乡愁羁绊;名山见证,时光流转。技艺背后,是匠人坚守的一生。每一种材质都有它自己的情绪,毫厘之间、时光留驻。雕之恒久忍耐,刻之容载万物,简单拙朴的原始之材,因一份信仰、一种执念,变幻出包罗万象的艺术世界。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编辑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