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城市建筑风貌规划,这个学术研讨会不一

编者按

我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特色旅游城,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风貌体系迫在眉睫。作为城市的规划师、建筑师们,需要不断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集思广益,通过举办这场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在行业内部和市民之间开展关于传统建筑风貌运用的广泛讨论,思考如何找回土家吊脚楼的“神魂”和这座城市的根本,更好地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规划、建筑设计中去……

1

土家吊脚楼除了实际的使用功能外,有艺术美感吗?美在哪里呢?如何去传承和继承呢?7月31日下午,我市举行“寻找土家吊脚楼之美”学术研讨会。来自我市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市规划设计院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们、高校师生代表及社会文化爱好人士共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献言献策。

本次研讨会由张家界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张家界日报周刊中心、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协办。会上,各位学者专家围绕土家吊脚楼之美美在哪里、传统土家吊脚楼村部保护和修缮,城市建筑在土家元素的运用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嘉宾们跨界对话、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观众提问,学者直面当下城市建筑文化缺失等各种问题,妙语连珠,现场精彩纷呈,气氛饱满而热烈。

这次研讨会为我市传统建筑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平台,旨在唤醒对传统建筑的记忆,启发设计师们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就挖掘、整理、开发、保护,传承、发展土家吊脚楼文化进行深入交流,将有利于整合学术资源,促进对土家吊脚楼建筑传承和运用的初步共识,共同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向纵深发展。

“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更好地增强全社会的规划意识,形成对于土家吊脚楼建筑传承和运用的行业共识和规划宣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田野军告诉记者,研讨会后将形成学术报告,为城市各规划管理相关部门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撑和指导依据,有力地促进城市风貌规划体系的形成,将张家界建设成为幸福宜居之城、美丽宜游之城。同时,以后该院还会举办更多关于土家吊脚楼如何传承、运用的主题讨论等系列活动。(记者唐晴)

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事务中心主任、张家界土家吊脚楼研究和现代运用协会会长:雷鸣

起初,我们规划部门选用“寻找土家吊脚楼之美”这个课题,其实是想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回答来助推解决当今困扰城市建筑发展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关于土家吊脚楼的传承与保护,包括土家村落的传承与保护,二是张家界城市建设特色的问题。

每次谈到张家界城市特色时,言必吊脚楼,那么究竟我们的城市特色应该是一种什么定位?是何一种方向?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穿衣戴帽”,这个“穿衣戴帽”大家应该有很多的说法,我认为更多地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有哪样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后的城市发展建筑设计提供一个解决之道,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开展“寻找土家吊脚楼之美”学术活动的初衷。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凝聚共识,寻找今后张家界城市建设特色的一些解决方案,服务于整个张家界发展的需要。

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作家、历史研究专家、城市研究专家:金克剑

“穿衣戴帽”这个想法起初是由我向市领导提出,可是到今天确实看到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是沅古坪的人,从小在吊脚楼里长大,我对吊脚楼的感情是铭心刻骨的,到了城市以后,发现城市既没有沿袭明清时代元素风格,也没有土家吊脚楼的符号,更没有一些创新的符号来取代传统的吊脚楼的符号。如果有些新的符号在人们心中可以站得住脚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做的不够。

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在他的小说里,用浓墨重彩表现吊脚楼,屈原的诗词中,《招魂》专门写了土家吊脚楼的样式,那种临山而建,飞檐翘角的气势都写进他的诗,而我们都不觉得。

如今,张家界城市高楼林立,城区部分建筑呈现四个字:不伦不类。没有一个城市地标性的符号的话是很难传承下去的。我建议,大家去看看恩施的施南古城,真是让人震撼,值得借鉴学习。

张家界第一设计院原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王晋湘

我总结是吊脚楼最重要的一个是沿着山脚修建,不占用耕地,位于山沟的地方。现在很多地方修建的吊脚楼都是修建在平地上,那不能叫做土家吊脚楼。

吊脚楼漂亮且接地气,建筑形式美,造型多变,张家界沅古坪这边的吊脚楼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但是如何把吊脚楼的元素移植到现代建筑之中,我们做了很多探讨。

年,我院也参与了城市整体“穿衣戴帽”工作,承担了很多工作任务,但是现代建筑和民族建筑的差异还是很大,将吊脚楼这个建筑符号或者建筑形式和现代建筑如何有机结合,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学术和技术上的问题,所以需要大家多来探讨这些问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张家界首席代表,张家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国家高级摄影师:覃文乐

作为摄影人,在土家吊脚楼拍摄历程中,其实一直致力于寻找它的美。通过我们的摄影作品的发现,我们也有大量对吊脚楼相关的作品进行展示,协会在国家一些高水准的艺术摄影平台上获奖,从奖项角度来讲,彰显了张家界土家吊脚楼艺术价值所在。如果没有它本身的拍摄对象,再好的作品也展示不出来,充分说明土家吊脚楼之美在国家建筑层面是非常有地位。

我对于土家吊脚楼感悟第一个就是自然之美,它来源于自然,来自自然环境中的一些元素和材料。二是人的生活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之美。土家吊脚楼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本质所需求一种结晶。第三个就是在土家吊脚楼与自然的层次之美,现在很多古村落层层叠叠的,有这样一个层次关系,是一幅完美的画卷。第四个观点,是它的内在结构之美。

要传承吊脚楼之美,不能仅仅就吊脚楼而吊脚楼,要跳出吊脚楼,以更加宏观角度去思考一个微观的问题,首先第一个就是张家界要如何传承土家吊脚楼之美,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一个方面就是土家吊脚楼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参观点来传承保护利用,配套设施在建设时也要考虑到与自然融合。第二个方面就是产业发展的问题,吊脚楼本身就可以打造成一个文化工艺品。第三个就是在城市区域空间里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生活消费需求,在现代生活的运用中就要抓住吊脚楼最美最典型的几个特色。

砂石画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家界市文联副主席,张家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吉首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李军声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看到很多老的建筑被拆掉,就如同刮骨剥皮般疼痛,建筑是要在前人留下的财富前提下再进行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创作,社会是发展的,不能照搬历史,但需要尊重历史前提下,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

而现在某些投资商只在意土地的经济价值,规划部门注重考虑建筑的安全与合规,都并未将艺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认为,把我们的城市,建筑当做一个作品来创作,那么就有了可以流传下来的东西。

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语言,这个语言从哪里来,从当地的环境、自然、民族文化而来。像现在将建筑全部排在河堤以外,在我看在是不合乎艺术的,有些吊脚楼是可以延伸到河堤里面去的,这就是说把原来吊脚楼的元素留下来了。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被束缚在框框里面的东西是没有张力的,要打破这个框框,在框里的东西要延伸到框外去,又不脱离主题,打破呆板的感觉,不能一直这样保守,创作就需要天马行空,偶尔也需要让建筑“下下河”,但是最终要落地。

张家界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田野军

对于土家吊脚楼而言,我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建筑文化,我觉得它的美,除了立面形式、风貌风格,也与它平面布置方式,与群居村落中各民居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相关联。同时,它的美,在于与山区丘陵地貌的良好结合,与土家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髙度相隔。所谓建筑空间,不仅仅是建筑墙体围合的空间,是指建筑室内外空间的总和。

在城市的建设中,实际上不可能把整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搬过来,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风俗也变了,环境也变了。在过去的一些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方法上,我们仅仅在形象风貌上加以模仿,弄一些生硬的元素符号直接镶嵌在现代建筑之上,会不会让土家吊脚楼的魅力在逐步丧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体现它独特的美,又能适应现代城乡建设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呢?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来探讨这个话题。

张家界御匠仿古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明龙

我是古丈人,出生于湘西吊脚楼之乡,我是一名工匠,做木结构雕刻。

我来介绍一下做吊脚楼的程序。第一步要备齐木料;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族转角楼多为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飞檐翘角,四面均有走廊,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手工技艺的特色。

张家界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唐伟

就如何在城市进行传承土家吊脚楼文化,我认为其一,点缀,点缀符号、器件与构筑,台湾的大厦点缀风水文化的案例,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其二,植入,植入户椟、门庭、院落、场景、色块、乡土植物、精神意向、野史传说、非遗文化、故旧软装等等;其三,升华,对传统吊脚楼进行有限度的“五改”(改厨、改厕、改管、改墙、改水),使吊脚楼合乎当代人的居住要求,需要创新材料、创新理念、创新技术,使“沿旧创新”成为吊脚楼传承的新风尚。

另外,张家界的城市完全可以将“武陵石、千层岩、石英砂岩”等以写意的方式搬进城市,成为奇石写意雕塑之城。在石元素(石板、石墙、石屋、石路、石景、石雕塑)的基础上大兴带有木质感的吊脚楼建筑,形成举世无双的凭石头出彩、靠原木传神的吊脚楼之城。

最后,建议以澧水河为中轴,以天门山为主要朝向,形成面景区域“前低后高”的城市建筑格局。虽然我们现在为了防洪,在城市段的澧水河岸修建了高高的沿河大堤,加上由于系大鲵自然保护区,我们更失去了在其它大鲵保护的河溪段修建临水涉水吊脚楼的机会,进而使吊脚楼建筑失去了亲水的灵性。但在城市区域,可否通过挖掘较大水面的浅水内湖,芳草湿地,然后围绕水面与湿地修建新的临水吊脚楼建筑呢?我觉得我们的城市规划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详情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