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太震撼了!”这是上海旺家根雕艺术馆负责人廖浩鑫经常会听到的反馈,几乎每一位慕名而来的访客都会被眼前的巨型根雕所吸引。巨虎、巨狮、巨象等个个高大威猛,动辄都是三四米高,还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主题系列,一字排开、气势磅礴,加上幽暗的环境,以及木质独有的淡淡香味,置身其中仿佛换了另一重天地。
据廖浩鑫介绍,这里大大小小的根雕作品有两万余件,预计7月1日前将全部运到位于沪松公路的新址展示,万余平方米的面积搭配上紫砂、龙泉青瓷、书画等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一处新的文化艺术空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用树根的自生形态或畸变形态为创作对象,原材料多是来自深山的枯树、朽木与树根,通过艺术加工处理修饰,巧妙利用根的自然特点,创作成艺术作品,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喜欢根雕,是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廖浩鑫告诉小松,他是福建人,那里根雕文化流行,父辈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根雕手艺人,小时候他就喜欢摆弄根雕,捡回来一些树根跟着大人一起刻。高中毕业后,他摆过地摊、办过工厂、开过舞厅,在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他来到松江,投入到根雕事业中。“当时听说松江的根雕盆景艺术氛围不错,松江又是‘上海之根’,所以到上海发展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松江,再也没有离开过。”年,廖浩鑫在洞泾成立了上海旺家根雕艺术馆,同时在云南、福建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带着根雕艺术从福建山村走向更大的舞台。
十余年的时间里,廖浩鑫用他的刻刀创作出了一件件令人叫绝的作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精细纤巧,虽然造型各异、主题多样,但每一件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入口处的《龙头龟身》是根据故宫里面的铜像等比例复制的,足足有20多吨重,使用的木料是缅甸的黄金樟,后背的龟身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树瘤,看上去古朴沧桑,还散发着金属般的光泽。一侧的《花开富贵》看上去精巧别致,孔雀的羽毛根根分明,眼睛炯炯有神,像是画出来的。
“继续往前走,大部头的都在后面”,循着廖浩鑫的声音,小松看到了那件31米长的巨型根雕作品《万里长城》。远看气势恢宏,尽显壮观气派,近看细致入微,处处引人入胜,既有万里长城整体的绵延跌宕,又将烽火戏诸侯、孟姜女哭长城等与长城有关的神话传说融入其中,步步都是景。据介绍,这部作品前后花了4年多的时间,他与工匠师傅一起研读史料,并多次前往长城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做了详尽的笔记整理,最终在一棵多年树龄的香樟古木上呈现出来。
据悉,这样的尝试对于廖浩鑫而言并非首次,上海世博会期间河南馆的根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同样出自其设计。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35位艺术家和工匠历时5年精雕细刻而成,在这件高2.56米、宽2.1米、长18米的根雕作品上,雕刻了近个不同神情举止的人物,他们或劳作或闲谈,看上去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上海旺家根雕艺术馆还有许多大象根雕作品,合计40多吨重。气势威猛,活灵活现,逼真的神态,把大象这只庞然大物刻“活”了。据廖浩鑫介绍:“这是国内最大的大象主题木雕作品了”。此外,这里还有《达摩》《老子》《关公》等诸多作品,一根根的枯树朽木,在这里用另一种形式的美丽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大、绝、精”正是旺家根雕艺术馆的特色,廖浩鑫感叹道:“站在这些庞然大物面前,顿时会觉得人类的渺小,面对大自然更多了一份敬畏和尊重。”
对于根雕作品,行业有个说法,“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磨”,制作根雕作品需要独具慧眼,发现最合适的原材料。廖浩鑫奔走在世界各地寻找树根。此外,他还远赴非洲二十几个国家收藏了一万多件非洲木雕,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非洲的木雕艺术。
随着新展馆即将完成装修设计,廖浩鑫对于这些展品走出家门、走向大众有了更多的期待,“届时将会有更多的观众认识根雕艺术、认可根雕艺术。”
小贴士
旺家根雕艺术馆目前可供市民参观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