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阐释与多元阐释

在读《汉宫秋》这个剧本时,于讨论会上讨论了过度阐释这一话题。一个参会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经常听说某某作家去做关于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结果做错了。还有就是比如鲁迅说了一句晚安。“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位发言者发言结束之后,我问大家有没有觉察出他的发言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并且其中一个问题已经溢出我们正在讨论的过度阐释的范畴。

鲁迅的例子作为过度阐释的例子已经为人熟知。这里我们只说发言者的前一小段话。那就是作者面对关于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答错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属于过度阐释。实际上属于多元阐释。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朱光潜在《谈美》中说道我们面对古松时的三种态度: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古松的三种态度并不是过度阐述。因为,古松能够同时支撑着三种态度。其实,如果古松像《青鸟》里的森林一样,他能够自己发言。那么古松自己的态度可能与上述三种态度都不相同。因此,这里发言者关于作者面对自己作品的讨论实际上涉及的是多元阐释而不是过度阐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多元相对于虚无并不相同,过度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也并不全然错误。这留给以后再加说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