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美在新农村石牌坊中的应用。
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对称思想梁思成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分布;从群体组合到一室布局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
中轴线作为中国建筑的一大民族特色,它给人以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实际上它是中国政治伦理的感性呈现,一条中轴线如千古不易的神圣律条,不能冒犯、不可解构。同时,这条中轴线还直接通向滥觞于先秦、成熟于秦汉、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理性精神。政治伦理需要秩序,理性精神强化了秩序。正是这两方面的亲密联系,才使得两千多年来的建筑师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将中轴线遍布中国大地,直至近代。
中国古代建筑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其中既包括有视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则。传统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就是这种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中国建筑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与中轴线建筑形式美相关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群平面布置的均衡之美。均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美的特性。“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中国的这两种艺术的美可说是均齐的美一即中国式的美”。均衡的建筑形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而又坦然的感觉。但是建筑的布局绝对不是一种理想化的产物,这种理想的对称均衡模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常会受制于具体的交通、地形等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古代建筑先人在这方面的思想是很独到的,他们往往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使人在观感上仍获得对称均衡的审美效果。
正如亨利拉塞尔希区柯克说过:“一个拙劣的建筑家的特点是以装饰为由,可以滥用不对称性……而一个出色的建筑家的特点是,使设计的规律性接近于对称性。”不对称的建筑,对大跨度结构来说,耗材量大,不仅是一种浪费,对结构的抗震,特别是竖向抗震极为不利。结构形式上的创新决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它应当符合几个基本要求:新颖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功能要求的和谐统一;优美的结构形体与合理的受力性能之间的协调一致、与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一致。符合这些基本要求的建筑创造才更具脱俗的美感和生命力。
我们看到,一代代后继设计者无不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所折服,这不仅仅是由于它雕梁画栋的技巧、繁复多姿的形式和叹为观止的天工,更由于其身后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气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是永无止境的探索步伐,中国古人在中庸的思想启示下,用对称与和谐构建了中国建筑的辉煌,而在当下瞬息万变的纷繁世界中,这种温暖、质朴的本然回归无疑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着思路和启迪。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在新农村石牌坊中的应用。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吧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律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因此布局中程序的安排是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他们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色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了表达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组合的美。宅院式建筑群在设计上多采取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平面形式,常采用中轴对称的严谨沟土方时。以十字轴线展开如坛庙建筑,宫殿和居民建筑是在南北向的纵轴线上安排主要的建筑,在东西横向周线上安排次要的建筑这种组合方式,扩大了建筑的实用空间,并且大大的加强了整个建筑群体的稳固性;在审美上,创造出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美,显示出均衡、对称、协调、典雅、庄重的美感。用围墙和围廊围合成封闭式的整体空间,展现出严厉、方正、井井有条的空间感,象征着我国古代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
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采取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归真,并呈现出接近自然的模拟状态。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疏密得宜,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为了丰富空间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常采用借景,分景,隔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这些手法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美的感受,并创造出艺术意境。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这四字也”。
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与西方建筑在组成上大体相似,即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但中国建筑的这但这并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有时这三者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形成新的建筑形式。单独的台基为坛,没有屋身的建筑成为亭或榭。同时,他们在结合方式上还可以做不断重复,台基多层重复并加栏杆,屋顶多层重复形式层层出檐,由此构成丰富的轮廓线,取得强烈的节奏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方面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原色——黄、红、青、绿、蓝、黑、白。在木料的表面涂上油漆,是为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尤其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并且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红色为主,与檐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在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气候、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颜色的梁柱,形成了与环境相调和、秀丽淡雅的格调。
节奏与韵律,如果抽象为艺术的形式美法则,那就是有关时间的一种效应,这种艺术效应在建筑上,就是把建筑作为一种象征时间的艺术对象。它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音乐流动的建筑”,这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名言,因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希腊帕特神庙殿堂全部用优良的大理石和黄金、象牙造成,不用水泥和钉子,它的这种结合使得建筑天衣无缝,可谓尽善尽美,在美术史上被称为“世界美术的王冠”。人们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艺术品,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建筑有音乐一样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美,给予人心的涵养与陶冶以极大地影响。中国的组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用一些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相对复杂的群体结构,房间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基地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形式上严格对称但也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貌。小至宅院,大至宫苑都有其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筑,就必须有重重地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逐级展开,主次分明,相互呼应,如音乐一样,从正门到最后一座的庭院,显示出序幕、高潮和尾声,气韵生动,韵律和谐。
在新农村石牌坊建筑中,处处呈现出对称美,艺术美。无论是门,是柱,是雕刻的装饰,都存在对称和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