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之制”缘何“烂了尾”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民间有一种传说:明朝三座都城,凤阳是爷爷,南京是儿子,北京是孙子。虽是戏言,也可见凤阳明中都城的历史地位。年,朱元璋在称帝第二年时下诏,在老家凤阳建中都城,“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一时间,全国能工巧匠、军士民夫云集而至,建城用的砖、瓦、木料等各种建筑材料也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凤阳……“朱元璋改变主意,可能与刘基的谏言有关。"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志介绍,由于重臣刘基的反对,六年后的洪武八年,在“功将完成”时,朱元璋又以“劳费”为由对明中都的建设“喊停”。罢建中都,朱元璋随后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在洪武十一年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中都成为陪都。空中俯瞰明中都遗址。虽然成了“烂尾”,但明中都在罢建时城市轮廓已经形成,城垣、宫殿、坛庙、钟鼓楼、军事卫所、公侯宅第等多数遗址留存至今,与水系路网和建城时开设的窑址、石料厂等工程遗存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底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明中都遗址正式开始发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合作,对明中都遗址开展持续的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王志介绍说,通过勘探和发掘,城址的布局日渐清晰,承天门、东华门、外金水桥等多组单体建筑遗存的形制和结构逐步得到揭示。在此基础上,年重点开展了涂山门遗址和前朝区核心宫殿基址的发掘工作。“工”字形宫殿破解40年猜测
“明中都有三重城墙,也就是宫城、皇城、外郭城。其中外郭城一共有九个城门。”王志介绍说,此次发掘的涂山门是明中都外郭城的西门,是一个单门道券洞式城门。据介绍,城台呈长方形,是内夯土,外包砖的结构。“涂山门的夯土是一层夯土一层砖瓦的‘夹瓦扎’的夯法。城台北侧连接马道,南侧连接有砖墙。”经过解剖,涂山门的城台、马道,以及南侧的砖城墙都是坐落在一个地下挖有基槽的夯土平台之上,而且还有明显的营建次序。此次发掘,宫殿区域更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