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前门关帝高庙,是保留传统还是发展

关帝高庙院落一景

一、关帝高庙的改造,让人感到诧异,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年7月25日一早,到前门东三里河周边胡同拍摄,这一片区一直在做腾退改造,大多数住户基本都已迁走,街巷和建筑正进行改造修缮,意欲打造以三里河水系景观为主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将成为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

这里的街巷从年本人就开始拍摄,从河道上的房屋拆迁、三里河建造到今天的样貌,见证了这里的不断变化,前后来过不知多少次。由于北京疫情刚结束时间不长,三里河景区水系还没有开放,胡同里少见行人,此时工人们正抓紧进行路面的修建。

前门三里河周边胡同正在修缮路面

走着就到了青云胡同“颜料会馆”处,看到对面的“关帝高庙”基本修缮完毕,只剩一原有的破旧房屋还没有修复,正好大门开着,走了进去。

进去后看到修缮一新的建筑,让我有些诧异!一种脱离了人们对中国古老寺庙的修建,展现在我面前,我在院里转悠,试图寻找一些传统寺庙的印记,除了房瓦、脊梁很难想象出这里以前是个庙宇,一种中西结合的建造手法,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关帝高庙院落一景关帝高庙院落一景关帝高庙院落一景关帝高庙院落一景

二、多次到访关帝高庙,很难追寻原有的样貌

这里在没改造前曾经多次到访,院内不能进入,看不到原有建筑,只能从外墙见到原有建筑的房脊,故不知此庙结构。为此在网上查询,“关帝高庙”的相关资讯极少。这些年常走胡同探访拍摄,需要查询一些很重要的历史建筑的资料,感觉胡同里的大部分历史建筑资讯缺失,好些建筑失去了历史记录。

现在只是得知,“关帝高庙”是明朝天启年间建立,清朝咸丰九年得以重建,是当时这一带百姓的重要祭拜场所,据说当年香火很旺,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才结束。

以前的大门开在长巷五条,长巷五条从前叫高庙胡同,后在大门处建起了一家电子管厂的厂房(厂房现在保留),目前只有庙宇的后面部分得以保留,也成为了大杂院,现在的门是后小门。

在六、七十年代,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产业,故在城区的一些寺庙建起了工厂和加工车间,致使拆掉了庙宇的一些建筑,我们看到京城的许多寺庙以前基本是加工厂使用,因为寺庙院落比较宽敞,而且有些大殿可以使用,无需再建厂房。

以前拍摄的照片以前拍摄的照片以前拍摄的照片

年1月9日,闻讯关帝高庙腾退完成,正进行重修,想看看没整修前的面貌。

此次探访,整个院落正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基本所有房屋都在重建,已然看不出从前的模样,但能感觉到当年的规模很大。从建设用料上看应该是拆下来的老料,房梁上还有模糊的彩绘,砖也是旧砖,但愿能修旧如旧是最好。

正在修缮一景正在修缮一景正在修缮一景以前拍摄现在未修缮房屋照片当时的外景当时厂房内景

三、是保留传统,还是发展创新,从一处待修缮庙宇看出缘由!

院内还有一处待修缮的老房引起了我的注意,从位置看应该是关帝高庙中的一处殿宇,以前没能好好观看,为此仔细观看了一番,不知为何剩此建筑没有修缮?

破败的建筑外面苫盖着雨布,四处搭建脚手架,房梁支撑着,这座建筑被当时住户隔建成三间房屋,房梁已残腐,原有的样貌很难看出。意外发现庙宇墙壁镶有两块石刻“积福山庄”、“蓬壶妙境”,可能镶嵌在墙壁上得以保留,实属难得。

未修缮房屋一景未修缮房屋内部未修缮房屋壁刻未修缮房屋壁刻未修缮房屋一景

从开始的诧异,到慢慢释然,

我又细细观看此次修缮一新的关帝高庙,外部可以看到墙体上有玻璃砖嵌筑在青砖墙,通体的落地玻璃,一下增强了通透性,改变了以往古建的憋闷;所用砖体和木料基本沿用原有材料,传统得以保留,可见之细心;特别是以前的厂房没有拆除,让记忆没有间断。

走在外面,感觉这处建筑与周边环境很协调,刚到时的诧异和疑惑都已消失,感到前门青云胡同的“关帝高庙”可能是恢复性修建的典范。在我们无法保留原有建筑的时候,让现代与古老有机融合,让建筑更为实用,让人们记住今天又保留过往,百年后,人们还是可以追忆所有的过往和经历,这才是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