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纪录片春日権現験記,记录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在日本,木工一般被称为“大工”。今天介绍一幅在日本大工界很有名,几乎所有研究日本大工历史的文献都会提到的画,喜欢日本工具的可以了解一下。

这幅画名叫《春日権現験記》,上图是卷一局部。

日本名称嘛,你懂的,读起来就像自己是文盲似的——看似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到一起就是不知道啥意思,所以得解释一下。

这幅画名中文意思就是《春日权现灵验记》。所谓的“春日权现”,就是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再掺上日本本地的砂子,从而形成的一个神佛大杂烩。其中以不空索观音、药师如来、地藏菩萨、十一面观音为本地佛,这一群偶像组合,就被称为“春日权现”,又称春日大明神。

所以,这幅画就是描写镰仓时代(-),藤原氏祭拜春日诸神灵验的絵巻物(卷轴)。原画很长,据说有20册,其中还参杂了许多93段歌词,看的时候,一边卷动,一边吟唱,所以这套卷轴实际上就等同于现在的纪录片。

好吧,有点跑偏了,我们回到木工主题。

这幅画之所以在大工界很有名,是因为在画中描绘了竹林殿的建筑场面。于是,我们得以很直观地看到当年的日本工们,是如何用简单的工具,来建筑出恢弘楼宇的整个过程(图一)。

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仔细解读一下“片”中记录的那些故事:

①、这里有两个人,左侧那人手中拿着的工具名叫“鐁”,又被称为枪刨。

在推刨和拉刨发明之前,鐁一直是细木工的主要平木工具。这东西用起来对技巧性要求相当高,这点由图上那人费力的姿势就能够看出来。

这东西在中国已经失传了,但在日本还有留存,为什么呢?这还要归功于日本人性格上的轴,就是认死理。

我们都知道,在古建修复技术中,有一个说法叫修旧如旧。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的如旧,无非是构件的做旧要到位,不要看着像新的似的。

但日本人接受不了,他们认为“如旧”,就要连斧凿之痕都要保持与原来一样。而许多古建建造之时,刨子还未发明,最终的表面处理都是用鐁进行的。内行人都知道,用鐁平整出来的木材,表面都有留有特有的切削痕迹。

稍微懂点日本人性格特点的人,这时候就能猜到日本人的想法了:诧寂啦,简素啦,天人合一的自然韵味啦,巴拉巴拉……

最终,用鐁处理后的构件,日本人才能摸着粗糙的表面,满意地叹一句:索得斯奈!

又扯远了哈!再兜回来看这人的身边,这里放着一只钻,这种钻叫砣钻。

然后是右边那人。左手下面按着一只半成品的拱,右手拿的锯很特殊。这是最原始的日式锯——叶状锯。

②、两件已经完成的构件,可以很清楚地辨认出,这应该是斗拱中的昂。

③、用鐁平木。与平刨相比,鐁在平木时的效率低的令人发指,一块大板三个人在忙活。

④、每三人一组,一共两组人在用锛子刨木板。在古代,木材的粗平基本都是由锛完成的,细平则交给鐁。

锛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工具,它与斧同时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日式的锛与中式的锛在外形上有明显的区别。

在平木的精细度上,锛与鐁的效果相差很大。在日本的竹中大工博物馆中,展示了锛与鐁的效果对比样版。

⑤、这里描绘了在大锯发明之前,木工用楔裂法分解木板的场景。

这种解木方式,同样自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直至近代仍在偏远地区偶有所见。

⑥、师徒两人在用墨斗放线。当时应该已经出现定勾,但两人协助,弹线的效率会更快一些。

⑦、原木归方前的划线。圆形的原木要想裁成木方,在现代就容易,拿到带锯上来回几趟就成了。但在手工时代,归方前最大的困难是保持木材两端划线的绝对平行。如果两边划线不平行,那么出来的平面就会拧成麻花了。

在图中,两位木匠用拐尺做标杆,一头固定一个,然后稍离开一段距离,观察两只尺子的垂线是否能重合。如果能够重合,就可以依照尺子来弹线。当然,也可以用木板或木棍代替拐尺。

⑧、这位可厉害了!这是一位拿着杖杆的匠首在指派工作。

杖杆,是大木工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尺寸依据。一切木构材的尺寸,如柱、梁、枋的长短和榫卯的大小,都是用在杖杆的比照下刻到木料上的。

由于这个工具过于重要,因此有资格排杖杆的人自然就是整个工地最有身份的匠人了,从穿着上也可以看出来,别人都光着膀子赤着脚,只有他衣服穿的整整齐齐。

在中国,通常会尊称为匠首、掌线师傅、掌墨师傅。这一职业古已有之,唐宋称为“都料匠”。除了放线布尺,掌握杖杆还代表着掌管着相关物料的分配权,官方大型建筑工程存在多层级的大小都料匠,或者叫二墨师。这种层级管理有利于大量工匠同时参与,提高管理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好了,关于这幅画就聊到这里。我是老严,装修、手作、古建,只要是木工,都可以聊一聊。喜欢木工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