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笔名:先进文化,实名杨进文,男,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作品散见《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民兵生活》、《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报刊。擅长写家庭情感之类的散文。
忆往昔童年趣事多
杨进文(苗族)
最近我又轮休来到岭南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孙女,儿子家住在城里,每天只能带小家伙们在小区游乐场或者附近的商场游乐园里玩。在跟旁边的家长们聊天时,不禁感慨现在的小朋友们虽然很幸福,却少了我们这一辈人所享受到的很多童年趣味。
别样的“儿童乐园”——牛栏屋
上个世纪经历了三十年之久的集体化"里程"。时过境迁,而生产队里的那座牛栏屋,在我记忆的长河之中挥之不去。因为那牛栏屋,当时是我们一群伙伴的"乐园",不可多得的"娱乐圈"。
生产队的牛栏屋,结构是一排长长的木房子,四排多间,用不是那么优质的木头榫卯排起屋架子,柱子上凿有长条槽口,屋上用竹片代替椽皮(条),用杉木皮当作瓦片盖好。里面一间一间用那粗糙的木枋隔着。而牛栏中间一条“通道",是人与牛“齐步走"的出入之道。
每年稻谷秋收之后,社员们将晒干了的稻草捆好一担一担挑到生产队牛栏屋里的"阁楼"上存放。稻草防雨水,耕牛防寒风,可谓一举两得。
到了冬天,山区里冰雪雨天的日子多,其时,我们这群“跳皮鬼"(长辈对我们的戏称)视牛栏屋为”风水宝地”,在那草楼上耍出各式花样:栽跟斗、钻地洞、捉迷藏、打草仗等,毫无顾忌地呼叫打闹,"唯恐天下不乱!"。玩得不亦乐乎,一阵阵"摸、打、滚、爬",汗就全身冒了出来,额头上挂着豆大一点地任其滴落,反手去摸背上,也是汗渗渗的………。每次都是尽兴而归。
为了免受大人的”惩罚",在回家的时候,尽量将自己身上的衣服整理一下,而且同伴们之间相互小心翼翼地用手把对方脑壳头上的细草碎屑拣剔得一干二净,做到净身出"栏",不露破绽。
我记得在那"乐园"里,有一次与同伴在草堆里面”打地洞"时,洞里面一片漆黑,可全然不知深浅。取到牛(稻)草最底层,我则从一个窟窿眼里直接坠落到一头大水牯的背上,我立马顺势攀着牛栏枋爬了出来,幸好有惊无险。
还有一次,大伙约定爬上牛栏屋去掏取爱破坏庄稼的麻雀子(窝),我们几个分头行动,我伸出小手直入其“老巢",出师不利,当手伸进一个鸟窝里,感觉到不对劲呀!窝里一团肉粘贴的、冰凉凉的东西在蠢蠢欲动,也许是一条黄泥蛇,手像触电似的,旋即缩了转来,庆幸的是安然无恙!
至今还觉得牛栏是个“乐园",趣味无穷,但弄不懂如今的”宝贝",手里拿着各式高档玩具,耍不到一阵子,就索然无味,嚷着又要玩"新把戏"。
斗移星转,生产队里的牛栏屋早已被拆倒,其木料按人头多少分到各家各户了。可是,与我们一起长大的那伙发小聚在一起谈论队上的牛栏屋时,一致公认为乐园!
水坑里“洗野澡”
在这炎热的天气里,身居闹市的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市民会手拿游泳圈去大酒店的游泳池洗澡,每洗一回要花二、三十块钱。在岭南儿子家休假的那些日子,儿子也曾为了孝敬我,领着我到小区里的游泳池体验过几次。一起游泳的人都夸我水性好,五十多岁的人,还能游好几种"花样"(游姿)。被人一夸奖,我则不禁回忆起自己儿童时期在家乡野外的小溪里洗野浴的情景。因为是露天洗澡,我们称为是"洗野澡"。
在我们湘桂边界的苗乡,野外洗澡的场所有许多。譬如:水圳、水渠、河坝、山塘、水库等。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水性技能分别去寻找那没有标志说明的标志,然后决定自己所需要的"浅水区"或"深水区"。
南方的夏天总是那么炎热,寨子里的一群伙伴们光着脚丫,打着赤脚,攀爬在寨子门口里并排的几棵桂花树上歇凉。每次,只要有谁提议去洗澡,举起双手赞成的则有一大片。大伙从树上溜下来,一窝蜂似的往洗澡的地方赶去。几个院子里的孩子都在洗澡、戏水,有的在泅渡;有的在扎猛子;有的在水中踩水;还有的也许是玩腻了,三五几个相约比赛,看谁在水里闷得久或者是游得远。
有几次,在大家乐得忘乎其形时,突然有人呼喊:“二狗仔,你的衣服被你姐姐拿回家了!”因为之前二狗子的妈妈找人给他看了个八字,那个八字先生的几句话:“上树莫取鸟,下塘(河)莫洗澡……”她是牢牢的记住的,唯恐儿子有个什么闪失。于是她既叮嘱二狗仔不要去洗澡,又派女儿监督。可二狗仔哪里经受同伴诱惑。每次当他的衣服被姐姐拿回家时,同伴会把自己的衣让给他,再将衣袖子缠在腰股上,遮住那“小鸡鸡”便可大摇大摆往家赶。至于回家之后,其皮肤被“解痒"(挨打)的程度,那只有二狗仔自己晓得了。
儿童时洗野澡,就是那么爽,有时跳入洗澡的地方就是一个多小时。大家最喜欢在水里比技艺的高低,并且比了一轮又一轮。赢了的拍掌要同伴助威,输了的沉住气,在心里发誓,下次我一定赢!
洗澡时比技艺的项目一般的是在一起打水仗,游戏规则,2人对打或分组击水,由临时裁判员一声令下,就得以先下手为强,由远及近,前后开弓,有时手脚并用,泼得对方睁不开眼睛,打得双方,皆精疲力尽,喘不过气,停“战"上岸。各有理由,为己辩论:“你们出手太狠……"!"你们击水不敏捷……"。裁判员本着"友谊第一"的原则,不分胜负,给双方评个并列第一名。
当年与我们一块儿洗“野澡”的发小,现在都已年过半百,全是爷爷级的人了,但是对小时候洗“野澡”的那滋味还是回味无穷!我想要是有机会的话,一定抽空要带上儿子、孙子三代人一起再去洗一回!
踩高跷
说起踩高跷,估计是我们这代人儿时最爱玩的项目之一。高跷,像鞋子一样也分左右,一般是根据孩子们的身高来定制高跷的高矮。在我们苗岭山寨里选取高跷的材料条件非常便利,从屋后的山里剁回几根笔直的小杉棒,削皮晒干后,找邻居借来锯子、凿子等工具,一阵功夫,一对(副)高跷就轻松地制成了。
踩高跷,要有一定的技巧。人站在高跷上,其重心力要保持平衡,不然就会东倒西歪;甚至从高跷上掉下来。
我们小时候踩高跷,踩出了许多花样(型式):踩剪刀架,将高跷前后叉着踩;踩反脚,将脚踏板朝外踩等等方法。在高跷上行走的方式也有倒步走、马步跑、曲步进、跳着行……随着熟练程度的不断增长,大家还会在玩的同时进行五花八门的创新。小伙伴们时常三五成群的约在一起举行踩高跷比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玩得不亦乐乎!
我记忆犹新是这样一件事情——为了防滑,我将自己的高跷底部钉了个大铁钉,结果受到家里大人的坚决反对。一是因为怕一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二是担心我去生产队的晒谷坪里踩,肯定就会把平整的晒谷坪踩出一路小坑来。所以,在母亲的监督下,我不得不将当场把钉子用钳子拔了出来。
其实在冰天雪地里踩高跷才能感受到另一番滋味。脚步要稳健,不然一滑,人仰马翻,四脚朝天……记得有一年春节,外边下着鹅毛大雪,我和邻居家的小兵、小怀哥俩一起在雪地里踩高跷玩。我们三人开始还玩得很开心,随着雪越下越厚,便开始举步维艰,砥砺前行。另外因为外边天气寒冷,我们几个不时地从高跷上跳下来,将双手放在嘴前哈气取暖。直到被我奶奶三番五次下令回家烤火,我们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收兵回朝",老老实实地挤在我家堂屋里的大火柜里烤火暖身子。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和小兵、小怀都当了爷爷。前几天家族聚会时,我们三个一桌吃饭时还聊起小时候踩高跷的趣事。小兵说前阵子还做了两对高跷给他和小怀的孙子一人一对,准备等放暑假的时候教两个娃娃一起学踩高跷。我孙子一岁半了,学踩高跷还得过两年,不过我家还保存着一对儿子小时候踩过的高跷,暂时算是家庭文物,准备几年后当作儿童节礼物送给我孙子!
拾稻穗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一声叔叔再见!"。这首儿歌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的湘桂边界各地传唱着。
自从老师教会我唱这首儿歌之后,则心急如焚,急什么急?因为我是出生在苗家一个山寨里,这里没有马路,也没有警察叔叔呀!如果是一旦捡到了钱,只能交给老师。不能与歌曲中的”好孩子"一个样!
甚好,教我们的小学的班主任罗素群老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一个秋收的季节里,并且给我温馨提示:不是要去模仿那位孩子的动作,而是要去学习其拾金不昧的精神,放学回家后,你可以提个小物件到生产队刚刚被收割了的田里去拾稻穗,交给生产队里!
经过罗老师如此一点拔,我则豁然开朗了。并积极行动起来。放学回家,就要奶奶为我提供一个篾制"把筛箕"(盛装实物的工具)。就急急忙忙向屋门前那片宽阔的田垅里大踏步走去。
只见远处,生产队里的社员分作二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田里使用打谷机,干劲十足地在收割那金灿灿的稻谷子。而近处的这几坵田是上午才被收割了的。草堆还没有整理好,显而易见,禾(稻)穗还没有人来拾过。
于是我跃下田墈,低着头,弯着腰,放亮眼睛仔细地寻找被掉落的每一颗稻穗。因为妈妈向我多次灌输了要”颗粒归仓"。所以我采取了"地毯式“的拾找。我像一位特派小侦察兵一样,眼观六路,四方八面在整块田里拾稻穗,拾完了下坵拾上坵。
在拾稻穂的过程之中,我除了拾掇那明显可见的,还用手翻开那些隐藏在草堆里穗子,有一些稻穗子被人粗心地踩进了不干不湿的泥巴里,还露出半节,我则小心翼翼地将它拽岀采,再放到有水的地方荡洗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些不成一整穗的瓣瓣谷(半边或半节),我亦把它拾起来!
我一连拾了好几个下午的稻穗,摸索出来一些经验,一般稻穗掉落在田边与拐弯处的较多。田埂边甚至还有一整蔸禾被漏割了的现象,禾尖上的稻穗依然还在"昂首挺胸"!转角处呢?社员们在收割时,为了抢时间,掉落在田里的稻穗被人忽视了。所以我就专挑这些"重点地方"去拾。
我至今没有忘记:第一次拾得2斤稻穗;第二次拾到3斤稻穗;第三天拾有4斤半稻穗………。我毫无保留的交给了生产队过称晒干入仓。再由队里送给国家粮站!
俗话说得好:”滴水成河,粒米成箩!“。自从拾了稻穂,我就倍加珍惜每一粒粮食!
作者简介:笔名:先进文化,实名杨进文,男,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作品散见《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民兵生活》、《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报刊。擅长写家庭情感之类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