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谷车——
风谷车,有的地方叫风鼓车或风柜。是过去农民用来去除小米、高粱米、水稻等农作物中杂质、瘪粒、桔梗屑等的木制农具。它由风箱、摇手、漏粮斗、出风口等部件组成。早时,人们利用风谷车扬去稻谷中的秕谷和草屑杂物,剩下饱满壮实、干净的谷子,进仓储藏。或对刚碾过的米时,扬去糠皮,留下干净的米粒,即可烧饭食用。
摇风谷车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一定技巧,要掌握摇手摇动的快慢,控制漏粮斗下的搁条的位置。倘若摇手摇得太快太猛,风力过猛,会把饱满的谷粒米粒扇出去,那就浪费了粮食;如若摇得太慢,风力微弱,秕谷和糠皮等就扇不干净。因此,掌握摇动摇手要适度均匀。
现在辗米都由电动辗米机代替,数分钟内糠和米两分清,极为方便。风谷车以前在农耕中“唱主角”的传统农具现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石头磙子——
一般用青石凿成,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稍小,两端正中间有磙眼。使用时将一个木制的外框(俗称“辊轮郭子”)通过辊轮郭子上的木轴与磙眼连接套在石磙上,用牲畜做动力,拉动辊轮郭子,带动石磙转动,便可将摊在场地上晒干的谷物碾压脱粒,这项工作叫“轧场”。为了增加石磙与谷物之间的摩擦力,人们还要在辊轮郭子后边挂上一块三角形的厚石片(俗称“石拉子”),来提高脱粒的效率。
木锨——
是传统农作物收获季节脱粒打场时必备的工具之一。它的作用是将掺杂着碎屑的粮食聚拢成堆,迎风扬起掺杂着碎屑的粮食将二者分离(扬场),将干净的粮食装袋等。晒粮食时摊粮食,下雪时铲雪,生活中铲起碎草屑,木锨也常常被派上用场。
扬场,就是把碾打后堆在一起有尘土、壳皮、碎秸秆等杂物的颗粒,用木锨上扬空中,由稍大的自然风吹去杂物,因颗粒较重则直垂下落堆全,由一人逐扫去颗粒堆面的空穗与碎秸秆等。扬场是农活中一大技术,等风来了,要分别能以左右手为主力前握掀把上扬,上扬出去混有杂物的颗粒要顺掀板摎成条形片状,均匀洒开,便于自然风吹去杂物。
镰刀
俗称为刃镰,由丁字形木架、薄刀片与钉巴装套组合而成。木架的头为长约五寸、宽约一寸多、厚约六分的木条,背部钉装一头有钉的菱形小铁巴两道,头与把的联结处斜钉两头有钉的小马簧一道,用以套装刀片;头的右端榫铆套装长约一尺多、略呈倒S形的木把,手握处稍粗些;刀片长约五寸、宽约一寸多,右端直齐,左端有斜尖。主要用以收割稻子等。
簸箕
是农村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其功能主要是用来扬米去糠,盛装粮食,淘洗米菜,晒晾东西,收集垃圾等。
簸箕有大、中、小号三种。大号簸箕主要的用途在碾磨上,打场上,播出粮食里的尘土、杂物、秕粒等。小簸箕既可给碾磨上添加所需的粮食,亦可往箩子里撮倒破碎的粮食,用箩子来箩筛出面粉,平时可用以播出小量的食用物,更用于捡簸米豆中的废弃物。
升,又叫升子,呈正方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的。它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可容米1公斤。
斗,呈圆鼓状。上口小、下口大、中间凸,上口直径21厘米,下口30厘米,高30厘米,由三道铁环箍扎,口边裹着铁皮,上下两端各有4条纵向竖锔,以加强墙板与底板联结,防斛底松动脱落。左右两侧中间偏上一点,还对称地钉上了四个清代乾隆通宝铜钱,各系上一个铁环,以便于双手端捧操作计量。
升和斗,既是计量粮食的量器,也是容量单位。通常1升米等于1公斤,10升为一斗,一斗即是10公斤。俗话说,升不离斗,秤不离砣,筛子不离筐和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