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黔东南,一座座不用铁钉,仅以榫卯衔接的吊脚楼令人惊艳,而“掌墨师”则是苗族吊脚楼营造工程中的灵魂人物。一个墨盒,弹动墨线,就能全凭脑海中的设计,指导木工完成精准完美的构建步骤,随山势而定,建起一座座绝不重样的苗家吊脚楼。今年73岁的杨昌义,在近50余年掌墨架梁的技艺坚守中营造了余栋吊脚楼,成为雷山有名的“掌墨师”,年12月,被省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傍山而立的吊脚楼星罗棋布,美丽壮观,这就是拥有“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之称的雷山县郎德镇,是苗族吊脚楼建筑群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我们要寻访的苗族吊脚楼掌墨师杨昌义就住在郎德镇报德村。
车子在沿河公路蜿蜒而行,灰色的吊脚楼掩映在两岸青山绿水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宛如一幅跌宕起伏的山水画;黑色的屋瓦,暗沉的木墙,好像在向人述说着古老民族的历史。
车至报德苗寨,精神矍铄的杨顺义老人已站在自家木楼下迎接我们。
这栋古朴的传统三层吊脚楼,是这次采访的起点,也是杨昌义老人“掌墨”生涯的起点——是他独立掌墨的第一件作品,建于年,至今已有47年。
身为长子继承父业
年,杨昌义出生在雷山县郎德镇报德村,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掌墨师”。
苗族传统乡寨,建房子是大事情。
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
掌墨师作为营造吊脚楼的“总工程师”,深受村民敬仰。
杨昌义作为家中长子,读书读到小学4年级,便被父亲喊回家,学习掌墨技艺,希望他能有个好营生糊口。
“我学习成绩很好,年年都是第一名。”对于年少时未能继续读书,杨昌义耿耿于怀。但读书上的聪明劲,还是让他在学习吊脚楼营造技艺上崭露头角。
从最初帮父亲做些裁木料、去树皮等杂工,一段时间后,可以做刨柱、凿孔等较为细致的活,再到辅助父亲完成房屋的部分设计任务,空间感强,记忆和心算能力好的他,进步飞快。
同样的工作量,其他学徒还在费神寻思怎么下手时,他已完成自己的部分,在木料上画上横平竖直的墨线,标上安装序号,交代好木工加工要领,他便和村里的伙伴下河摸鱼去了。
学艺过程看似吊儿郎当,其实该严谨的地方他都记在心里。“技术上最难的是画墨线等涉及尺寸、位置和形状的精细活,这不仅需要对整栋房子的结构、尺寸、位置、形状了然于胸,还要精准计算和画出部件上的凿孔开眼的具体位置和尺寸、方向。”杨昌义说,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考验木匠能否成为独当一面的“掌墨师”的依据。如果悟性不够,只能做一辈子“二墨师”,成不了“掌墨师”。
年,家里房子太老旧,需要重建。年逾六旬的父亲感到脑力不济,加上杨昌义主动请缨,26岁的杨昌义迎来自己的第一个独立掌墨的机会。
杉木不到30年,不能当柱;苗寨里,也还没看到过不满30岁便独立出山的掌墨师。
这房子能不能建好,全村都在看。
父亲心里也捏着一把汗,整宿整宿睡不着。他施工,父亲就在旁看,悄悄检查,以便及时帮他查漏补缺。
新楼建成那天,父亲细细验收。大到承重的梁与柱的穿插关系,小到每一个榫卯的咬合,老人都一一检查后,宽慰地露出了笑容。不善夸奖的父亲,还揶揄他:“你小子建房,我真是担心得睡不着,生怕你哪个点没算好,把房子建塌咯。”
47年过去了,小楼饱经风霜,虽然木色陈旧,却仍旧在山崖上“坐”得端端正正,没有一点位移和歪斜。在这里,杨昌义与妻子抚养大了一儿两女,为弥补自己当年没读够书的遗憾,一直供孩子们读书,最医院工作。
掌墨一生成楼二百
26岁独立建成自家木楼,报德村杨木匠家小子杨昌义能独立掌墨的消息逐渐传开。作为十里八乡最年轻的“掌墨师傅”,因脑子活,干活快,建造的木楼质量上乘,房屋框架结合部分毫不差,结构合理、牢固结实,请他起新楼的乡亲也越来越多。他便沿着巴拉河,开始了自己的掌墨生涯。
那时候,苗家人大都住吊脚楼,因而建木楼的需求大。一年12个月,每个月杨昌义都有十多天不着家,在外帮人立房子。虽然辛苦,但报酬在物质不充足的年代,却十分丰厚。
“立房子的主人家给他们按照1.2元一天算工钱,建成后还会按照习俗给一只猪腿作为报酬。”干活的半个多月,主人家管饭,这能为家里节约一个人的口粮,这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比有钱赚还重要。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杨昌义建楼的脚步不断向外,凯里、麻江等地的村民都慕名前来请他去立房子。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开始带徒弟,前前后后教成了10多个徒弟,徒弟们的步伐走得更远,不少到遵义和广西等地去建吊脚楼或长廊等苗家木制建筑。
“用多少柱子,设多少梁,放多少檩都没有固定模式,一切都得看实际情况来设计。”学院派的那套建筑公式套路,在他这里不顶用。
走在村里,老人随手指着几栋有些年头的老木楼介绍,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又有所不同。一般的干栏式建筑是全部悬空,吊脚楼则是依山而建,部分建筑在实地上,部分由木柱支撑,所以称为半干栏式建筑。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房中间叫“堂屋”,堂屋两边的左右两间叫“饶间”,各以中柱为界分成两小间,后面一间做卧室,前面一间做火塘,是家人起居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有的还会根据地势和主人的要求增减房屋,或者添设长廊或者亭子。
虽然没有定式,但无论如何变化,确保榫卯结构的稳定,整屋受力的均衡是建造的重点,所以说建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图,画的时候要确保墨线笔直,榫卯结合处规整、精准。
记者采访那天,恰逢老人亲家文都往家立新房,一楼水泥钢筋结构平房已建好,二楼还是请他建成苗家木楼。记者与老人一同来到堆满木料的工地,老人拎出一个尼龙编制的大篮子,里面全是他的木匠工具,有传统的锯子、刨子和斧子,也有现代的电锯和电刨工具,而放在最上面的便是一个漆面已经斑驳的墨绿色铁皮墨斗。
从0年便备上电动木工工具,新工具给他们省了不少事,以前掌墨师傅得带两个徒弟一起才能干活,因为裁料、去皮这些笨功夫都很费事,有了电动工具的帮忙,像这样一层楼的小工程,他一个人就能拿下。
“刨子、锯子有电动的替代,能省不少体力活;但要建木房子,这老墨斗还是没法替代。”刨好木头后,老人熟练地拿出跟了他30多年的老墨斗来给我们演示“弹墨线”。
墨盒是木工做直线标记用的工具:是一个装了一卷线和一些沾有墨汁的棉花类物质的盒子。盒子上有一滚轮,是收放尼龙线用的,从盒孔伸出的线系在一根安装在一个小木棒一端的铁钻针。
只见老人熟稔地把带有拉线的钻针插在量好位置的木头一端,用于定位,然后把线经靠需划线木头的表面拉向另一头,确定好划线位置后,用手垂直轻拉起墨线,使弹线用劲弹起,然后松手,拉线击向木料表面,原木上便留下一条直线墨痕。
不论是划线木头中的方孔槽,还是用于连接的木头两端的木笋的大小尺寸与图形都是采用“弹墨线”定型来进行并制作。大凡木制建筑中的木质材料都能采用“弹墨线”来进行确定各项长度大小尺寸定位后进行制作与安装。
六角亭、苗家长廊、木牌坊这些近来各地兴建民族景观的建筑,杨昌义虽然没学过,但也都会建。但这样的活他不怎么接,“以前体力好的时候,建房子的时间都不够,没精力建这些。”在他看来,还是最喜欢给乡亲们建吊脚楼,按照各家的想法,在各种各样的地势和地形上,给大家建出心中的家。
从业47年,他共建吊脚楼余栋,仅他所在的报德村便建有30余栋。看着总数可观,其实一年不如一年。“这些年活越来越少了,好多人家都修砖房了,不请我们木匠了。”就看老人所在的报德村,公路两边不少人家都换成了两三层的砖房。念旧一点的,就把顶层建成木楼,虽然他们也说木楼住着凉快,但还是选择了造价更低,建造省事的砖房。
一生热爱传承无人
年过60岁,儿女便不让杨昌义再劳碌奔波,不许他出远门去建木楼,怕他摆弄木料时被砸伤。感到身体大不如前,杨昌义也听从了儿女的建议,过上了半退休的生活,但一年还是要在附近村寨接上一两单,过过瘾。
建房数量降下去了,老人抑制不住的“玩心”却上来了,这时的他,专门挑选木建筑中的“疑难杂症”——西江苗族博物馆建到一半,发现原设计的层数不够用,但怎么在体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木建筑上添上一层,却难倒了施工单位和经验不足的原设计师——建苗家吊脚楼可不是堆积木,吊脚楼的承重设计全在房屋侧面的榫卯框架上,要升高房屋要重新考虑每一面墙,每一条柱子的承重关系,一旦想当然地乱改,便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施工方慕名找到杨昌义,老人现场考察一番,思考了好几天,便提着墨斗去现场“画图”去了。“那是我接过的最费脑子的活了,为难了我好几天。不过还是改成了。”说着这些,老人脸上神采奕奕,眼里都是得意的神色,宛如一个做出了奥数难题的小孩。
知道老人闲下来了,不少人家修木楼时师傅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也来找他号号脉,正正骨,对此老人甘之如饴。
“一辈子的本事都在脑子里,动脑筋解决修房子的难题,能让我开心。”
这些年,杨昌义带了10多个徒弟,也都已经独自掌墨,奈何近年来修吊脚楼的造价太高,是修砖房的4~5倍,一般居民不再修吊脚楼。同时,修砖房的工价高,来钱快,徒弟大多都转行去修砖房了。
“只有一个徒弟还在建木房,也60多岁了,干不了几年了。老手艺快断代了。”
徒弟改行了,也没有年轻人想来学,传承现状很尴尬。
让老人高兴的是,1个月前,雷山县里召集十几个苗族建筑技艺传承人,在政府的牵头下成立了雷山县苗族建筑技艺研究会,旨在研究、保护、传承苗族建筑技艺。杨昌义当选了常务理事,这让他对技艺的传承又有了期待:政府都出面保护传统技艺了,如果能多些年轻人来学就更好了。
END
来源: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珺杨玲李林果
﹏
﹏
﹏
﹏
总监制:吴会武监制:龙卫东
编审:杨勇编辑:吴小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
原标题:《即将消失的行当——掌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