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张建刚知青轶事6

永难忘却

文/张建刚

制作扁担扁担在城市中已不多见了,在农户家中也所剩无几,可要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作为知青可与它没有少打交道!在当年作为主要农具和生活必需品离开它可真不行!如家庭中:担水、挑煤球;农村中:挑稻、挑麦、挑粪桶、开河、筑坝、挑菜上城买卖……。在农村拥有一条好扁担,可降低不少劳力呢!一条光滑称心、弹性十足的扁担挑起重家伙时在肩上晃悠悠的上下起伏,可减轻不少负担,而且美感十足。君不看电影里、舞台上挑的花担都是上下起伏的,给人有美的享受!试想一条硬邦邦的无弹性的扁担,挑着重物实笃笃地压在肩上这滋味肯定不好过。看到当时老职工的好扁担心中很羡慕,可他们也是自己制作的。要想拥有一条好扁挑只有自己动手了,我们在老职工处取经,看他们如何操作,接着自己也边看边学边动手。首先是选料,取一段制作扁担的木料也不容易。好在我们农场是一个沉淀农场,据老职工讲“十年前我们所在生产队还是长江的主航道。”在围垦时因地势低洼,就筑起了一道道大坝,为防水土流失,大坝上栽满了树木,而且还起到防风林的作用。树种主要是刺槐树和桑树,经过多年生长现长成碗口粗细,真适合制作扁担之用。刺槐树制作起来较容易,从中剖开,稍加处理就是两支扁担,不过太硬无弹力,而且是脆性的容易折断。所以桑树扁担制作的扁担相对来讲比它有优点:一韧劲好、二有弹力、三光滑。在一排排的树丛中寻找直且上下一般粗细的桑树,沿根剖锯下来。带到加工场就把表皮剥掉,根据树杆的走向在中间拉一条直线,然后两人合作,把木料绑在长凳上,上下两人用大锯沿线把料锯开。锯开后还不能立时加工,得把剖开的木料用绳子扎紧,放在阴凉处让它慢慢收干。或者把整根木料浸在河沟里等它三、五个月再加工,这样做出来的扁担不易走样(变型)。等其干透后再进行深加工,把树芯部分多去掉点,尽量多留表皮,因芯子太硬、表皮弹性好、韧劲足,不易折断,而且加工后较平滑光洁。经过多次处理再用铁砂纸打磨,一条两头翘平滑富有观赏性的扁担终于制成了。这两头翘的扁担虽好看,可使用起来也不易,弄不好就得吃巴掌!(因两头翘的扁担极易翻转)在十年生涯中前后制作不下于二十多条扁担。骑“二等车”曾记得当年有一同事之母前来农场探望,住宿月余,已是初冬时节,天气遂渐转冷,思归之心渐起。因家中还有老伴和儿女等她回去料理冬装,遂准备打道回常。那时农场交通不便,乘车需赶往毛二十里地外的张芝山车站。这么远的距离对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走是不科学的。当地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二等车(即是在自行车书包架上绑一块软垫,骑车带人。)苏北大地一马平川,村与村、村与公路之间的距离拉开很远,因此当地人最穷,自行车是必不可少的。自行车已向老职工借好,谁来骑送呢?当年我虽会骑车,但从未带过人,头脑一热自愿申请。上路了先走了一程,再骑车带人,结果事与愿违,人一上车这车把手就不听指挥了,硬是朝一边侧倒,接连摔了几个跟头,硬是没成功带人,吓得老人家再也不敢坐车了。可这么远的路总不能让她走下去,我提议让其坐在书包架上推她前行。隆冬的天气虽然寒冷,可几里路下来这汗水沿着脸颊不停地向下淌。棉衣脱了,球衫脱了,只剩下了棉毛衫。这点路程对我来说不在话下,可紧握笼头的双臂可吃不消了。人坐在车站来回晃动,推车人又要侧着身子,这滋味确不好过。这不!为了面子工程两条胳膊变得僵硬僵硬,有半个月不能拿筷子!唉!谁叫你呈能什,这也提醒人们,不会千万别说会!吃苦的还是你自己。采桑籽桑籽是桑科桑属植物成熟果实的种子,主要用于繁殖桑苗。桑果酸甜多汁,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极为丰富。桑葚富含维生素美容又美发据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的记载:“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每年春末夏初,和风习习,阳光灿烂。这正是枝繁叶茂、花红柳绿的季节,也是桑籽成熟的时节。我们农场所筑的防洪大坝上为防水土流失种植了大量的桑树,由于起到防风林的功能桑树长得又高又大,根深叶茂,树上结满了桑果一串串的挂满枝头。随着天气的转暖果实由青转红,经日头一晒日臻成熟,遂由红变紫。这时的桑果特别好吃,水口好、甜味足,带一股清香味,最主要的是不要钱,免费供应。每天中午吃过饭,我们几个就结队前往大坝上采摘,大家随身还带了容器。只见在朝阳的地方桑籽又大又紫,采下来直接就进了口,口感不错,带点青涩气,不一会儿个个嘴角都染成了紫色,连牙齿也被染成了红紫色。肚子已存不下了,大家再把带来的容器装满,才摸着圆滚滚的肚子离开了大坝。这带回宿舍的战利品由留守人员分吃了。现今新村里也偶有村姑前来买卖,每人挎着一大篮在叫卖,看着红紫的桑籽又勾起了沉睡的往事。去年曾卖到十元钱一斤呢!问其为何这么贵?答曰:“这可是环保的,没喷任何农药的绿色食品!”穿篇(上)十年农场生涯对穿戴要求不高,只要穿暖、不露胳膊、大腿就行了。当年还在“文革中”,破四旧之风正盛,青、灰色是主基调,能弄到一身军装上上身那可威风啦,再扎一条红卫兵皮带,胸口别一枚主席像章,带顶军帽,走在路上回头率可赛巩俐了。夏季一条西装短裤、一件汗背心可是男生们的专利了,出工时弄顶草帽一戴就可混它一季了。收工回家清洗也相当方便快捷,到村边小河沟里洗个冷水澡,随手用肥皂清洗一下就行了,连脸盆都不需要就搞定了。我们队里还有更懒的,特喜欢下雨天,那天下雨就是他洗衣放假日,把出汗的衣裤往门外长绳上一搭,就靠天落水来清洗。女同胞也不例外哟,只不过稍比男同胞好些,夏季穿件圆领衫、香港衫或者衬衫,下身是统一的长裤,下地时再卷一下。当年给一条刚做好的卡叽布衣裤打补丁可是常事,先花五毛钱给双膝盖和臀部打上补丁,这此部位都是易磨损部位,这样可以穿长久点,因当年的布料可没有现今的化仟布牢固(打这样的补丁也要凭票的哟。),衣服也是在双肘部打上同样的补丁。穿上这样的衣裤走在街上也是一种时尚,别人一看你就是一个工人阶级(工人老大哥、农民是兄弟)当年排名就是“工农兵学商”。穿篇“下”当年的服装以棉为主,基本没有化纤,只要洗几次就会发毛,到后来慢慢就会撕开来,直到后来有了的确凉,打补丁才遂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时穿一件打补丁的衣服还是一种时尚,可体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光辉形象!冬季内穿一件球衫,外罩一件棉袄,腰上扎根皮布或者一根麻绳,就可过冬了。虽然农村冬季较冷,小河沟上的冰都可走人,可能是仗着年轻和劳动锻炼的结果较抗寒吧!女生的穿着也较简单,统一的常青色、灰色、军绿色难得见到红色。鞋子一般是解放牌球鞋、单布鞋、老棉鞋;雨天是元宝套鞋,条件好一点的偶尔也有几双高帮雨靴,这雨靴穿在脚上可威风了,碰到大水坑穿元宝鞋得绕道而行,实在无处绕行只得跳跃前进,还不时闹出笑话,因一个跳不准,踩进深坑这水就全进了套鞋,在冬季这个滋味可不好过哟。可它就可直接从水坑里走过去,确实让我们红眼了一阵子!每年遇到探亲假,这穿什么衣服回家对男知青来说,只要不是太破太旧就行了;可确实难为了女知青们,她们个个都是二十左右的大姑娘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翻箱倒柜把压箱底的货拿出来穿上,买上一盒百雀灵、弄点哈蜊油、买一瓶缝纫机油把自己好好打扮打扮,提前保养一下被寒风吹皱的脸庞、润滑一下冻裂的双手、头上抹点白油给枯黄的头发增加点油性。这样回城多少为自己增加点亮点。(待续)

作者简介

张建刚:中国知青网常州联络站副站长,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68届和平中学初中毕业,69年下放南通农场。鼓励原创欢迎投稿有容乃大文责自负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