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偏见相对应的是真知灼见,而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一切不以实践为基础的意见多为偏见,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坐拥千万粉丝的大咖司马南,在评价莫言时,他竟然忘了自己匮乏的文学实践经验,这也是莫言未回应他的一个原因。
在莫言的生活中可以没有司马南,但目前看来司马南则需要莫言之类的人。
大多知识分子常犯的错误就是:“常常把自己当成了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可以不用实践就能发表真知灼见。
战国庄周的《庄子·齐物论》中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自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发言渠道,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滥用发言权就是其中之一。
部分网络主播“两脚不出、大门不迈”,仅凭经验、凭想象,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底数前,便盲目推测、盲目臆断、滔滔不绝,对某些事情品头论足,更甚者语出惊人,长期扰乱着网络舆论场,这就是典型的滥用发言权现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不是蜻蜓点水,也不是浮光掠影,是需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进行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实践后的发言才有可能是真知灼见,才有参考价值。
基于反复实践验证而总结出的标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在面对问题时也只有标准才可能给出最优答案,才最具有参考价值,才会终止不同观念的争论。
上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曾找来几位木工修理课桌,一位木工看到课桌下有块木料,便随口一说:“这块木料适合做课桌的横档。”另一位则说:“做横档长度肯定不够,用在小木椅上倒差不多。”第三个木工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说的都不对,把它锯成几段做木楔最好。”
见三个人为各自的意见僵持不下,顾颉刚随手捡起木工们用的尺子,说:“你们不用争了,尺子最有发言权。”说罢,他用尺子一量,说:“80厘米,你们知道该做什么最合适了吧?”尺子不正是“标准”吗?不正是人类反复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吗?
再来看莫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的标准正如一把文学评价的尺子,这把尺子已经流传百年了。
当然,人们随时可以对诺奖的测量标尺进行质疑,前提是拿出一个比这把尺子测得更科学、更系统的标尺出来,而不是空喊口号,这对文学无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少年沈括不解为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于是亲自躬行,为了探求真相而上山实地考察。
四月的山,乍暖还寒,不比山下温暖,依然凉风瑟瑟,沈括茅塞顿开,由于山下与山上的高差,两处存在气温差,山下的四月是初夏季节,而在山上正好相当于阳春时节。正是凭着这种实践求真知的精神,沈括的《梦溪笔谈》传千年,享誉古今。
年,张大千得意之作《绿柳鸣蝉图》问世了:画面是一只大蝉伏爬在柳枝上,蝉头朝下,做欲飞状。众人皆为其精湛的画技所折服,这幅画好评如潮,张大千也将这幅画视为自己创作的里程碑。
一次齐白石前来,张大千把得意之作呈给齐白石过目。齐白石看画后,摇摇头说:“此画谬误,蝉趴在枝上,其头当永远朝上!”
齐白石当头泼冷水,张大千认为他是有意挑刺,但还是笑着说:“白石批评得对,我没有细致观察,凭心里想而作!”
年,张大千到四川青城山写生,那时正值盛夏,蝉声不绝。他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说法,跑到了树下仔细观察蝉在树上的姿态。原来蝉只要趴在树枝上,头皆朝上,张大千顿时为齐白石丰富的写实经验而赞叹。
后来,张大千为此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真知,乃实事求是为根本。无论做人处世,还是作为职业,都要有一颗坦荡的心去面对真相,让事实成为人生信条的操守。”
综上可知,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实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